第186部分(第3/4 頁)
,會議更是頻繁;一切事務,就得循著組織
的體系,經過複雜的手續來處理;陳獨秀先生的權力也就因之擴大了;甚至各地方組織的負
責人亦多由中央委派。接著,中共內部,所謂實際工作派和留俄留法書生派之間,也出現了
互相磨擦的傾向。
陳獨秀先生以中央書記的身份領導中央秘書處,併兼任組織部部長。中央秘書處主管行
政事務,設秘書一人,受書記的指揮,總攬各項工作。這個職務最初由一位姓任的同志擔任,
不久就由自法返國的王若飛接替。秘書處之下分設文書、財務、發行、交通四部分。中央的
一切決定均由秘書處作成正式檔案,分送各地方組織遵辦。財務是完全秘密處理,並不提交
中央會議討論。當時中共經費主要是倚靠共產國際的支援(黨員所捐只佔小部分),由陳獨秀
先生根據需要與威金斯基商定。
陳獨秀先生所兼任的中央組織部,較以前也大為充實。以前黨員人數很少,組織部工作
簡單;到了第四次代表大會以後,黨員數達千人,且還在增加之中,組織部的工作才開始繁
復起來。這時組織部內有黨員調查登記、工作分配、黨員訓練等三部分。一切人事的調動,
均由陳獨秀先生以組織部長的名義,提交有關的會議透過任命。
中共中央的宣傳工作也同樣繁重了,彭述之任部長;他有一幢三層洋房的辦公室,負責
指導黨內宣傳工作;包括通俗宣傳、政治宣傳及黨員文化教育等工作。至於《嚮導》等黨刊
5/185
… Page 157…
《我的回憶》第二冊
的編輯,中共中央認為是其有政治指導作用的,由蔡和森、瞿秋白主編;其編輯方針直接由
中央議定,不受宣傳部的管轄。
我所領導的中央職工運動委員會,也算得是人才濟濟。委員除我以外,有曾主持安源路
礦工會(後來又擴大為漢冶萍工會②)的主角李立三、劉少奇;曾在北方主持工運因無法立
足而來到上海的鄧中夏;在武漢從事秘密工會活動的項英、林育南;出獄不久的李啟漢和浦
口鐵路工會的領袖王荷波等。我任主任,主持決策。委員會的日常工作由劉少奇助理。李立
三則專負上海工會的領導責任。鄧中夏那時在上海大學任教,負責物色青年知識分子參加工
會工作。其餘的委員多分赴各地指導工作。
“二七”失敗後,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已不存在了,召集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的準備工
作,就成了我們職工運動委員會的中心任務;目標在於建立全國總工會,以統一全國工運的
領導。
此外,中共中央曾計議要增設軍事部和農民運動委員會,但因無適當人選,擱置了一個
時期。在“五卅”以後,先成立軍事部,由我兼任部長。農民運動委員會則遲至一九二六年
春才組織成立,這是後話。其他如婦女運動委員會等機構的組織與工作也都擴充套件了。社會主
義青年團在一九二五年二月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時,已改名為共產主義青年團;團員人數擴
展至九千人,其中百分之三十為青年工人;此外則多系進步的知識分子,尤以青年學生為多。
它的中央組織與工作自然也同樣的擴充套件了。
中共這許多中央機構在上海地下存在著,自然要注意保密,於是中共中央開始建立了“交
通”制度。各機構之間和各負責人員之間的聯絡,以及由外地來上海接洽工作者的招待、財
物的運送等,均由交通人員負責。中央秘書處的交通人員也就因之日漸增加起來,由數人增
至十數人乃至二三十人。
組織日益擴充套件的中共,在眾民廣土的中國,固然仍不過是一隻“小麻雀”,但五臟確已俱
全;因之,它的革命雄心已勃勃然而興了。當孫中山先生在世的時候,中共的首腦們總覺得
孫是老資格,須讓他領先。現在孫已去世,而國民黨右派正極活躍;馬君武、馮自由等已另
行組織國民黨同志俱樂部;於是中共中央認為革命的統一戰線的建立,已到了刻不容緩的時
候了。
實現這種雄心的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