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部分(第2/4 頁)
— 楊銳、林旭、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譚嗣同等幾乎全部都是「保國會」的發起人或贊助人。
這個會言明以「保國保種保教」為宗旨;以「講求變法、研究外交、謀求經濟實效」為方法。它一開頭就以顯明的政治面貌出現,並且得到光緒帝的認可。所以有些政治史家竟認為它是近代中國,政黨政治的第一次出現;而康有為則是近代中國第一個政黨的黨魁。
可惜的是這個黨魁的格局太褊狹了。他雖沒有後來中共所具有的「三寶」(理論、武力和統戰),但是至少可以玩玩一寶,打打「統戰」嘛,那時強有力的所謂東南三督劉坤一、張之洞、李鴻章(後任兩廣總督),都還算是開明的。而這三督和一般開明派,都不在康、梁「保國」的圈圈之內。少了這批開明而成熟的實力派(西太后也讓它三分的實力派),則康、梁等保國分子,就只是「兒皇帝」之下的一群紅衛兵了。紅衛兵能奪掉誰的權呢?所以保國會一成立,吏部主事洪嘉與、御史潘慶瀾便交章彈劾;老頑固派剛毅、榮祿等更在老太后前製造謊言,說「保國會」「只保中國、不保大清」。老婦人耳朵軟,受不得播弄。一怒之下,加以杯葛,則帝后異途,衝突就不能免了。但是醉心改革的年輕皇帝,認為他既然有了這一群年輕有為的班底,他不能做「亡國之君」—— 朋友,一八九八年的大清帝國的確已到了被列強瓜分的邊緣—— 他就要不顧一切地去變法改制了。
可敬可悲的光緒皇帝
我們治中國近代史的人,每談到戊戌變法,總是過分的突出了康有為,光緒皇帝似乎只是個次要角色。這個印象是與歷史事實不符合的。
其實戊戌變法的中心人物還是光緒皇帝。康有為只是他看中的一個變法顧問而已。但是康派之畢其功於一役的過激作風,卻頗能說服那急於求治的年輕皇帝。皇帝既有過激傾向,乃激起保守派和投機派的聯合陣線和反擊。而康派的教條主義和過激作風,也拒斥了開明而強大的中間派。開明派和中間派靠邊站,剩下的過激派和頑固派兩極分化,勢均力敵,就短兵相接了。在這兩派較勁之時,過激派也就是所謂帝黨吧!原是個紙老虎、空架子。一旦臨陣交鋒,其結果如何?就不言可知了。現在且讓我們搜搜根,看看光緒皇帝是怎樣搞起維新變法的:
光緒帝愛新覺羅載湉(一八七一~一九〇八)原是道光皇帝的孫子、咸豐皇帝奕裕�陌�丁⑼�位實墼卮鏡奶玫堋⒋記淄蹀茸X和西太后妹妹的兒子。慈禧是他的親姨媽。當同治皇帝於一八七五年駕崩之時,西太后已當政十餘年,權勢已立。她不想為自己的兒子載淳立後,因清法太皇太后不能聽政,所以她就選擇了既是胞侄也是姨侄的載湉來承繼咸豐。如此,她就又可以繼續去「垂簾聽政」了。
載湉四歲即位。自此便受教於深宮之中,成長於婦人之手。慈禧原是一位幹練而無知的滿族老婦:個性又潑辣兇狠,殘酷無情。她不是個好媽媽。所以光緒帝自孩提時代起,就畏之如虎。偶遭斥責,便跪地顫抖,齒牙撞擊作聲,至年長親政時,亦不能改。但載湉是個聰明俊秀,有見識有良心而愛國的佳子弟。在一個狀元老師的教導之下,熟讀儒家禮教的詩書。知識漸開,自知為一國之主,也頗想做個明皇聖主,至少不能作「亡國之君」。
一八八七年二月光緒帝十七歲行「親政」禮,實習做皇帝。一八八九年一月「大婚」。冊立一後(葉赫那拉氏)二妃—— 瑾妃十五歲、珍妃十三歲。二妃為親姊妹(他他喇氏)。載湉不喜皇后而愛二妃,尤其是聰明美麗的珍妃。但在那太后獨裁,宗法禮教下的皇家,他哪裡能享有愛情自由呢!同年三月,太后依法「歸政」,遷往新近完工的「頤和園」去頤養晚年。按法理,載湉這時就是真正的皇帝了。但是在任何專制政體之內,哪有不死就退休的獨裁者呢?不管他是男是女。所以西后也坦白承認她身在園中、心在宮內。日常政務,不妨由兒皇帝去管;軍政大權,她是一寸不放的。這時的王公大臣、軍頭疆吏,原都是她當政四十年一手栽培的。他們被她管得俯首帖耳,也視為當然。
在這種母后專政的壓制之下作兒皇帝,最好的方式便是作個鞠躬盡瘁的諸葛亮,或勤政而不攬權的周恩來。要有野心,則做個日積月累,奉命操勞,慢慢培植自己肱股的蔣經國,以待天降大任。接班人富於春秋,水到渠成,是急不得的。最下策則是做個荒淫酒色的昏君,也可避禍。如迫不及待,搞林彪式的政變,那就誤己誤國了。
所幸光緒親政之後,國無大故,而李鴻章等所主持的,側重路礦、海軍的所謂「洋務」、「新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