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部分(第3/4 頁)
不得已也。」(見同上。只辭句稍有不同,然餘亦聞之於更可靠的淮軍耆舊之口述歷史也。)歷史家臧否「古大臣」,可不慎哉?!
老太后不如小阿巴桑
以上所述雖只是一窩小故事,但一葉知秋,從小看大,我們也就知道這個太后主政的王朝是個什麼東西!它縱在帝王時代的傳統中國裡,也是個「亡國現象」。這種中世紀的爛王朝配不配在「現代」世界上與列強爭雄?!
至此我們不妨再看看我們的敵人是什麼回事。前已言之,明治天皇登基時原無一兵一卒。日本那時是個農業小國,落後不堪,沒幾兩銀子好籌也。然維新之後,面向大陸,全國處心積慮,舉朝臥薪嚐膽,立志要奪我大清的錦繡江山。購買「吉野」的銀子不夠,明治皇娘把僅有的首飾都捐了出來!!她這個小阿巴桑,哪能跟老太后比,沒幾件首飾呢!
其後我們一賠就是兩萬萬兩。這小日本婆子,一本萬萬利,豈偶然哉?豈偶然哉?至於天皇陛下那幾位大敗我軍的海軍將領,伊東佑亨(Ito Sukeyuki,亦讀 Sukenari,前引 《論文集》記為 伊東亨佑應系筆誤,見頁三〇五、三〇八)和東鄉平八郎(Togoheikachiro,一八四八~一九三四)都是自視超人的「藩士」(原「武士」)出身——我們蔣老總統最佩服的「不成功,便成仁」的死士。東鄉也是個小格林威治。在英國海校與海軍中搞了七年之久,與嚴復、劉步蟾等同學。下段有空檔,再補敘之。
總之,敵我相比,清日戰爭的前途如何,那時如有電腦,一撳電鈕,何待蓍龜?!孫子說:善戰者要「不戰而屈人之兵」。殊不知善敗者,未待交鋒,也早就一敗塗地了。何待槍響?!
抑有進者,清廷腐化,慈禧老太后不過是冰山的尖子罷了。太后之下,還有近支親貴,遠支宗室,乃至整個滿族構成的吃糧不當兵的統治階層,和漢人也有份的龐大無能、昏聵顢頇的整個官僚體系!
先看所謂旗人。一六四四年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時,滿軍八旗加漢軍旗和蒙旗,全民皆兵,男女老幼(今日所謂軍眷)蓋有三十餘萬人。且用箇中共的名詞,他們的軍需給養是實行一種「供給制」——中共的解放八旗,在進城前也是如此的。
那時既然所有的「旗人」都是兵,所以所有的旗人都「吃糧」。後來再經居心不良的漢奸代為策畫,旗人縱不當兵也照樣吃糧。因而有幸生為旗人,呱呱墜地時便開始領退休金、養老金。一領領了兩百多年,終於把一個勤勞尚武的邊疆少數民族,大半變成了通都大邑里,遊手好閒、吃暍玩樂的「懶滿」(不是懶漢)。但是這些懶滿的生活費是哪裡來的呢?那就靠原是八旗大軍的後勤總司令部的「內務府」了。
所以滿清時代的內務府所管的錢包,一般都比「戶部」(國家財政部)所管的要紮實得多。對上它是皇帝和后妃的賬房、私府。管皇室衣食住行和玩樂。對下面的那些滿族(和旗人)的無業遊民來說,那它便是他們的衣食父母。且看我們近代中國最偉大的文學家,《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晚年便是個靠內務府過活的無業旗人(曹霑和內務府的關係,紅學家還大有文章可做呢)。
但是戶部自有來自各項稅捐的「國庫收入」;內務府的錢又是哪裡來的呢?這原是清史裡還未完全解答的問題。可是簡言之,在清軍於一六四四年入關之前,它原是八旗的軍需署嘛!入關以後場面大起來,清承明制,在財政上,內務府幾乎與戶部平分天下。丁銀(人頭稅)、地銀(錢糧)統歸戶部,但內務府有時也有一份!特殊稅收如粵海關、滸墅關,部分鹽茶絲瓷等稅收有的就直接劃歸內務府了。此外滿人入關後直接承繼了明朝的皇莊土地,還無限的圈地(圈無主與有主的土地)為皇帝的私產。因此大清皇帝也是大清帝國之內的第一號大地主。但是再大的地主的地租也養活不了一個皇帝,所以皇帝另一項最大的收入,便是「升官發財」了。皇帝是一國最大的「官」,他也就發最大的「財」。
公開的賣官鬻爵
在清朝做官(縱使是清官),也有「陋規」可使你發財。贓官就不得了也。他們看「缺」,缺愈「肥」則錢愈多。
做皇帝也有陋規。縱是再好的皇帝,像唐太宗、像康熙,陋規(如地方官之進貢)也可使你富甲天下。「贓」皇帝那也就不得了也。他可賣官鬻爵。官論「缺」,「缺」愈「肥」則價愈高也。俗語說:「一任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但是一任「贓知府」,那可能就能賺幾十萬乃至百萬了。皇帝或太后要把這個百萬「肥缺」的「官」,買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