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頁)
損失殆盡了,軍心與士氣更是全面的潰 散。 當日軍在進行是否要進攻南京的戰略爭論之時,蔣介石這才開始考慮南 京保衛戰的規劃與準備。雖然蔣介石接受德國軍事顧問的建議,曾在一九三 五年之前,在南京與上海之間,秘密的設立了兩條防線,其一是吳福線,其 二是錫澄線,以做為日軍從上海進攻南京的國防屏障。德國軍事顧問認為上 海與南京之間,是江南特殊的湖澤河汊地形,日軍的現代化機械與重灌備, 難以在此一地區發揮運動的優勢,因此中國部隊可以在這個地區,以堅強的 防禦工事,有效的防禦日軍的攻勢,而讓日軍付出高昂的作戰代價。 但是淞滬會戰的變化,完全改變了這個準備多年的作戰計劃。因為蔣介 石將所有的作戰力量全都投入了上海,以求重挫日軍的氣焰,提高中國的民 心士氣以及增加國際社會對於中國的支援與同情,所以造成蔣介石根本沒有 時間與力量,去顧到原有的南京保衛戰計劃。等到淞滬會戰中國部隊以近乎 潰散的方式結束,所有參戰部隊幾乎只有逃命的選擇,大部分的軍隊都失去 了作戰的能力,蔣介石才開始考慮南京保衛戰的問題。 從上海後退的中國軍隊,在失去重武器裝備及部隊建制連繫之下,日本 第267頁 空軍一路猛烈炸射,日軍又尾隨追擊,部分華軍雖然是退到吳福國防線,但 是根本沒有防線接應的守軍,又沒有後勤裝備支援,甚至沒有防線的配置地 圖,因此無法進入防線陣地佈防,就遭到尾隨的日軍攻擊,只有再度的潰散 後退。十一月十七日吳福防線就被日軍突破,接著錫澄防線也幾乎是遭到同 樣的狀況,在十一月二十六日被日軍攻佔,這兩條耗資幾百萬元的中國“興 登堡”防線,就在混亂中,完全失去了阻擋日軍攻擊的能力。日軍既已順利 突破這兩條防線,在進攻南京的道路上,就不再有主要的防線需要面對了。 而當時在理論上來說,日本大本營還沒有同意華中方面軍進攻南京呢。 而蔣介石在下令軍隊退出上海的同一天,他在南京會見了四川省主席劉 湘,商議將首都遷往重慶的事宜,接著在十一月十六日,南京國民政府正式 的宣佈,將重慶定為陪都,準備將中央政府遷到重慶,作為中國繼續抗戰的 政治中心。所有在南京的中央政府機關,從二十日開始進行全面的撤退工 作,軍委會則先遷到武漢辦公,中國在面對日軍的威脅,是決心放棄南京, 但是卻決心要在中國的每一寸領土上,繼續的作戰下去。 也就在十一月十六日,蔣介石才正式與部屬討論南京防衛戰的問題。事 實上,當時多數的將領,在淞滬會戰潰退之後,對於南京的防守,就已經失 去信心與把握了。當時軍委會副總參謀長白崇禧,就公開的反對守衛南京, 白崇禧的主要論點是,在淞滬會戰之後,第三戰區所有的華軍,幾乎已經失 去戰力,因此根本無法在南京進行有效的防守,與其在南京進行無效與不可 能的作戰,不如公開宣佈南京不設防,或是對於南京只進行象徵性的防衛, 以減少南京受到炮火的破壞,也避免需要整編的華軍遭到進一步的攻擊。當 時的德國軍事顧問福爾肯豪森,以及多數將領,包括陳誠、李宗仁等人,也 都認為,中國在上海作戰新敗之餘,華軍實在已無防衛南京的兵力,假如國 民政府認為不能完全將南京拱手讓給日軍,最多隻能作有限性的抵抗,進行 所謂“短期固守”的作戰。 這點結論蔣介石大體接受,只是蔣介石認為南京的防衛,有著重大的心 理與政治意義,假如南京不戰而退的拱手讓敵,會被誤解為中央已經無心抗 戰,百姓會對於整個抗戰更加失去信心,同時也很難要求各地山頭的部隊堅 守陣地。所以蔣介石決定在南京進行一場不可能、卻是必須要的保衛戰。但 要知道當時的蔣介石,只是各路諸侯的領袖而已,並不是可以直接發號施令 的指揮官,蔣介石需要表現自己是不惜代價用自己嫡系的部隊,進行抗戰, 第268頁 才能得到各路諸侯衷心與全力的支援。特別是中國在與日軍作戰,在戰場 上,必然是屢戰屢敗,只有全國上下都相信蔣介石是真心的抗戰,中國才能 進行以空間換取時間的戰略,因此南京不能不守就拱手資敵,而且要付出一 些代價,才能讓大家心服口服的支援繼續抗戰。 當然蔣介石的南京保衛戰,也考慮著時間的因素,因為德國大使已經傳 來日本和談的條件,內容還算合理,因此蔣介石認為,假如能夠先守著南 京,中日之間的交涉會比較容易進行。另外他也等待著蘇聯是否對日參戰的 答覆,因為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