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2/4 頁)
,伊犁經驗非常值得尊重,那就是透過以企業為龍頭,透過企業來帶動絲綢業的發展。
第49章 嘉陵絲綢公司(修改)
順慶人養蠶歷史悠久,想不到各縣都還有蠶業局,在楊興提出要接見這些養蠶技術人才時,在伍非百組織下,竟然一下來了一百多個。
想不到順慶竟然有這樣多蠶繭絲綢專業人士,楊興大喜,當即對大家說發展經濟的重要性,現在共和了,我們革命軍人就應該發展地方經濟,因地制宜,闖出一條血路,從而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
西方經濟,莫不從輕工業入手的,英國是如此,我們近鄰日本也是如此,他們一個小國,每年絲綢產量竟然高達1。5萬噸,三倍於我們整個中國,實在是我們國人之恥辱亦。
我們中國一向號稱絲綢之國,這個名號怎麼能夠讓小日本佔據呢?
在過去,曾經有人用“天上取樣人間織,滿城皆聞機杼聲”來形容南充的絲綢業。
西漢,南充絲綢成為朝廷貢品;唐宋,南充“順慶大綢”飲譽京城,暢銷絲綢之路;果州之綾,被日本皇室珍為國寶;
在前世,公元1915年,南充手工織出的絲綢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蓋群芳而獲金獎。
在前世,南充絲綢暢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出口絲和綢曾分別佔四川省出口絲、綢的50%、80%,被外商譽為“萬能絲”、“萬能綢”。
大力發展順慶的絲綢工業。養蠶是我們順慶的傳統,那就是我們順慶有養殖家蠶的習慣,既然如此,宣慰使府決定。
當即讓伍非百幫助尋找順慶絲綢專業人士,以起草順慶絲綢發展綱要。
於是,楊興將自己關在房間裡面,每天起草綱要,每天接見絲綢技術人才。
在這其中,有一個叫肖成源的年輕人發言引起楊興注意。
肖成源,1887年生,又名浚川,蓬州肖家灣人。少年時先讀私塾,後進金溪高等小學堂。1907年考入成都實業學校蠶桑班。肖學習刻苦,歷經三年,掌握了一整套栽桑養蠶制種的新技術。1910年畢業回鄉,任職蓬州勸業分揚,勸課農桑。
肖成源認為:順慶由於地方經濟貧窮,很多人只是將養蠶作為普通副業,與養豬、養雞無二,根本沒有當做一個產業發展。
其次,四川絲綢業非常落後,聽說江南各地,已經開始建立大規模絲綢廠,但是我們四川主要還是手工作坊,人工繅絲。
再次,就是政府對絲綢行業根本不重視,雖然各個縣成立了蠶業局,建立了苗圃,但是根本沒有資金保障。
再次,四川地處內陸,不像江浙地區,可以直接將絲綢銷往國外,而我們則要層層關卡,難以運輸到外地。走水路,透過嘉陵江運輸出去,但是各地商船太少,難以運輸,走旱路,又沒有公路。
最後,就是地主橫徵暴斂,在風調雨順的時候,大家基本上還算吃得飽,但是一遇到大荒之年,逃荒的逃荒,誰又有心情養殖蠶繭。
楊興默默的聽著,默默的記錄著,在內心深處也加大了發展蠶繭的決心與毅力。
這天晚上,向鄧孝可報告,要振興順慶經濟,必須在順慶府發展蠶桑。
要知道,南充(順慶)歷來是國內有名的絲綢城,如今不但落後於小日本,更落後國內其他絲綢生產區。
鄧孝可曾經流過學,也曾經興辦公合川火柴廠,對發展實業還是蠻推崇的。
當楊興帶著肖成源等人來到他面前,告訴可以透過新的嫁接技術,增加桑葉產量,可以透過發展蠶桑,來振興川北經濟的時候,鄧孝可連連點頭表示同意。
經過密商,由鄧孝可確定由順慶府每年省吃儉用,投入30萬大洋,作為發展蠶業的專項資金。
決定在順慶成立蠶業技術職業學校,聘請各地蠶業技術人才,擔任老師,培養各地蠶業技術人才。
下令在順慶各地成立蠶務局,建立苗圃,興建蠶房,製備蠶具,舉辦培訓班,教習養蠶技術。
決定由楊興組織當地鄉紳,主辦此事,決定興辦嘉陵江絲綢廠。
於是,楊興連夜再次完善順慶蠶業振興戰略規劃,在完成後,經過討論後,確定加以推廣。
這天一早,伍非百、肖成源帶著幾個身上長褂的商人來到順慶府上,對楊興說道:“大人,這些都是順慶的巨賈大戶,聽說大人有心發展順慶絲綢業,特點前來見大人。”
簡單歡迎之後,楊興當即將發展意圖將大家說明,川北自古以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