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部分(第3/4 頁)
料質量較次,故往往一兩年後就會破損,也都是補了又補堅持穿用。'163
比阿蘇衛村多一倍農戶的密雲縣小營村,情況差異較大。全村因出租土地或僱工耕種而可以稱為地主者不下35戶,其中5戶佔地100畝以上300畝以下,14戶佔地50畝以上100畝以下,16戶佔地6畝以上40畝以下。但佔地最多者,也是家庭人數最多者。如佔地300畝的王鴻逵,全家20口人,人均佔地不過15畝。該村人均佔地最多的一戶,達到45畝。但無論佔地多少,能夠區別貧富者,主要在住房。個別人均佔地多的地主家庭,不僅有瓦房住,而且院內有自家的水井。但即使這樣的家庭,在衣食方面也與其他農戶無甚差別。即一年四季以小米、玉米、高粱和甘薯為主食,夏季一日三餐,冬季一日兩餐,極少能夠吃上米麵和肉類。被服亦同樣粗布縫製,女人從不使用脂粉。'164
楊懋春筆下的山東黃島辛安臺頭村的富裕農戶,除了招待客人和春節會稍精緻些以外,平時的飲食與一般農戶並沒有顯著的不同。特別是在農忙時,還一定要提供給僱工較好的伙食。'165河北望都縣誌記載:農民“中上之戶,飯皆粗糲,中下之戶則皆攙糧和菜為食。”'166至於食物衣物方面的消費,數量和質量也相差不多。侯建新的統計,河北地富人家每人每年平均消費棉布8-20尺,貧農則為10-12尺。地主平均每人有被子2條,富農平均每人1。5條,,中農平均每人2條,貧農平均每人0。
建國初四川省遂溪縣附西鄉有過類似的經濟調查。據報,在農民眼裡,多數地主和一般農戶的主要差別體現在吃上。在農民看來,一年四季80%的時間能吃上大米,就是地主的生活;60%的時間能吃上大米,就是富農的生活;中農一年有一半時間能吃上大米。貧農一年大約有四分之一的時間能吃上大米。而當地小地主居多,如第八村地主5戶,生活狀況與富農差不多。'168
西康省土改委員會調查組建國初也曾對漢源縣第一區擊谷鄉堰坪村做過經濟調查,其中具體調查了各階層的收入情況。從佔地比例數看各階層差距很大。如該村地主10戶,53人,人均佔有土地是本村中農的4。3倍,是貧農的但其每年人均實際收入約5。9石谷,只相當於本村中農年人均收入的1倍,是本村貧農年人均收入的將近3。5倍。而中農和貧農的實際消費狀況又如何呢。可詳見下表:
表二:四川漢源縣第一區擊谷鄉堰坪村土改前後貧農中農年生活消耗統計表:
成份黃谷巴鹽布炭清油桐油肉零用折谷
貧農解放後2。517斤2斤4兩4斤5斤2鬥
解放前2。3943斤斤1斤5兩4斤3斤
中農解放後2。5937斤1斤4斤2兩5斤4兩6斤
解放前2。5934斤1斤3斤6兩5斤4兩6斤
備考1。谷的單位為石,一石相當於230市斤。2。斤為舊制,16兩1斤。3。布為窄口面土白布或蘭布。4。此表以全年計。
(注:本表引自《漢源縣第一區擊谷鄉堰坪村關於土地改革前後土地佔有情況與生活情況變化暨生產調查報告》,1951年9月29日,四川省檔案館藏檔,建康/1/587/50。)
由上表可知,一箇中農一年的生活費,就是每天1。6斤黃米的口糧,每月將近半斤肉,一年能有兩身土布新單衣。這也就是說,該村人均佔有土地於貧農的地主,年收入一倍於中農的,也就是這些東西。而因為小地主通常都要供養子女上學,再加上因土地面積多再多些農具、耕畜的花費,何況這些人家往往都還想著要攢錢買地,故一個5口之家的地主即使只想保持相當於中農的生活水平,想來也確實不易。'169正如費孝通所說:“有限的土地生產力和農民已經很低的生活水準是經不起地主階層們的揮霍的。把中國一般中小地主描寫成養尊處優、窮奢極侈的人物,我覺得是不太切當的。‘一粥一飯’式的家訓即使不能算是實況的描寫,地主階層平均所佔的土地面積也可以告訴我們,他們所能維持的也不能太過於小康的水準。”'170
關於中國的小地主多半“捨不得吃捨不得穿就為攢幾錢買點兒地”的情況,在今天已經不是什麼奇談怪論了。唐致卿的研究除了介紹到一些地富的財產是下力幹活,“是自己治(置)的,是力農致富”外,'171還依據山東惠民縣成氏、沾化縣許氏、高苑縣和家店張氏世代購地的契約文書等各種原始資料,很清楚地說明了眾多小地主或富農日積月累攢錢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