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部分(第3/4 頁)
澤東終於作出了自己的選擇,倒向蘇聯。中國革命勝利後,兩國的關係迅速全面擴充套件開來。邀請毛澤東前來莫斯科參加斯大林70壽辰典禮就是這種關係發展的頂點。
斯大林抱著很大的不信任的心情等待著同中國人民的領袖會晤。雖然他過去講過和寫過不少有關中國革命的演說和文章,其實他是不懂得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的,是不瞭解中國人民民族心理上的許多特徵的,他也根本不知道毛澤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1949年12月16日毛澤東抵達莫斯科後,斯大林同他會見過多次。他們的大部分談話的內容都沒有記錄下來。因此,當時擔任翻譯的蘇聯著名漢學家費德林的回憶,對弄清這些談話的實質、內容和方針,就具有很大的意義。
應當認為,對毛澤東來說,一切也都是不尋常的。毛澤東從來沒有離開過中國的國境,沒有參加過共產國際的機關工作,就是同其他共產黨的代表也接觸很少。甚至可以說,這些曾經多次面對面坐在談判桌旁的人,其思維也是各不相同的;他們都有自己的價值標準,他們代表著不同的文化。雖然他們不是“另一個星球上的居民”,但是他們就社會和文化的特點來說,卻是迥然不同的領袖。馬克思主義在他們二人之間所起的聯絡作用是很微弱的。毛澤東在必要時能夠從《春秋》一書中引經據典,而知道很多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引文的斯大林,現在卻喜歡重複自己的東西。在某一點上,他們二人有許多共同的東西:他們都是講究實際的。
斯大林抱著一種好奇的心情和不信任的態度,聲色不露地注視著自己的交談者。而這位交談者卻突然撇開一些具體的、當前的迫切問題,誘導著這位蘇聯領袖,步入中國寓言的神話般的神秘世界之中。毛澤東給斯大林講了一則中國古代寓言,叫作《愚公移山》。說的是古代有位老人,住在華北,名叫北山愚公。他的家門南面有兩座大山擋住他家的去路。愚公下決心率領他的兒子們要用鋤頭挖去這兩座大山。有個老頭子名叫智叟的看了發笑,說是他們這樣幹未免太愚蠢了,你們父子數人要挖掉這樣兩座大山是完全不可能的。愚公回答說:我死了以後有我的兒子,兒子死了,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這兩座大山雖然很高,卻是不會再增高了,挖一點就會少一點,為什麼挖不平呢?愚公毫不動搖,每天挖山不止。這件事感動了上帝,他就派了兩個神仙下凡,把兩座山揹走了。現在也有兩座大山壓在中國人民頭上,一座叫作帝國主義,一座叫作封建主義。中國共產黨早就下了決心,要挖掉這兩座大山。它也感動了上帝,這個上帝就是中國人民瞾矈矘矠。蘇聯領袖同意中國領袖的話,並同毛澤東齊聲說,我們一起要挖掉的不只是兩座大山。斯大林傾聽著這些充滿哲理、詞藻華麗的中國民間傳說。正像費德林回憶的那樣,會談十分漫長,不緊不忙。交談的兩個人悠閒自得地品嚐著精美的佳餚,有時呷上幾口乾酒,不慌不忙地談些有關國際的、經濟的、思想的、軍事的事務。在晚宴進行當中,也討論了準備中的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原則條款。費德林回憶說,有一次毛澤東還講了一個同國民黨人鬥爭的故事。有一隊士兵被包圍了,他們不投降,隨著指揮員一起喊:“不怕困難,經受考驗,視死如歸。”斯大林思考了好久,想弄明白“歸”的意思。毛澤東耐心地解釋說,在這個場合“歸”這個字的意思就是對死的鄙視,是還原到自己最初的狀態,也就是物質不滅吧。斯大林是一位有洞察力的交談者,也是認真仔細的聽者,他指出這位指揮官不僅具有無畏的精神,而且具有智慧瞾矈矙矠。
兩個大國的兩位領袖就是這樣地交談著。他們的會見被評價為在整個世界政治棋盤上標誌著巨大轉變的具有真正歷史意義的會見。斯大林慢慢地消除了成見;他是長期不相信毛澤東的。看來,當時有關毛澤東仇視在莫斯科學習的中國幹部、中國領袖對戰爭期間莫斯科和列寧格勒處於危急局勢時故意採取冷漠態度等等的報道,是起了作用的。
但是,隨著中蘇的不斷接近、北京的反美立場和它在朝鮮戰爭中的作用的加強,斯大林對待中國領袖的態度也在不斷改變。我想,這位蘇聯領袖對毛澤東也一定留下了非常複雜的印象。但是,有一點是不容懷疑的:中國領導人從斯大林的具有無上權威、態度從容不迫和絕對自信中,一定會感到蘇聯黨和國家的力量和堅定的目的性。1950年2月14日簽訂的友好條約,削弱了“冷戰”之風的危險影響。可是就在友誼的紐帶把兩大民族聯結起來的那一年,緊張局勢又達到了頂點。我認為,斯大林的繼承人(以及毛澤東本人)並沒有竭盡全力來捍衛50年代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