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部分(第1/4 頁)
的政府。遺憾的是,除了當時報刊上發表的檔案之外,蘇聯的、中國的和朝鮮的一些其他檔案並未公之於眾。但是十分清楚,衝突的發生是由於每一方都想在整個朝鮮的國土上保持住自己的統治。我從一系列間接的來源得知,斯大林對半島局勢不斷加劇所持的態度是很謹慎的。從一開始,他就儘量避免蘇聯同美國發生直接的衝突。而毛澤東在這個問題上的態度是比較堅決的。在1949年12月到1950年2月斯大林和毛澤東舉行的幾次會談中,他們討論過朝鮮半島的問題。但是斯大林知道,美國人在朝鮮問題上離開波茨坦協定已走得相當遠了。要沒有痛苦地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這是不可能的。對美國那種在朝鮮實行監護、“自由”選舉的主張,他也是疑心重重的。要知道在駐有美國軍隊的南朝鮮,居住著更多得多的居民。1945年劃定的38°線,沒有任何政治上的考慮,它只是美蘇兩國駐軍的臨時分界線。後來,當38°線成了國家的分界線時,就顯示了它在地理上的不公正性,因為這條線嚴重地損害了北方人民的利益。
第三部第十章 冷風吹來(5)
戰爭的擺錘激烈地擺動了好幾次。分界線上高度緊張的局勢在不斷地升級。從1950年6月25日起,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軍隊就開始了軍事行動,進行了有力的打擊,他們攻佔了漢城,一直打到洛東江。看來勝利在望,這對美國人來說,不能不是一個慘重的打擊。他們剛剛失去了他們在中國的陣地,再也不能允許把他們從另一個國家趕出去了。9月,美國軍隊事先得到了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支援(蘇聯代表沒有參加投票,也沒有能夠利用“否決”權),組織大批陸戰隊在仁川登陸,從釜山軍事基地轉入反攻。攻勢非常兇猛,美國和南朝鮮的軍隊並沒有在38°線上止步,他們攻佔了平壤,到10月底,就佔領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大部分領土。現在形勢已經反轉過來了,當時看來,美國人已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可是,在許多地方美國軍隊還打到了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接壤的地方。根據現有的材料來看,斯大林是被迫接受毛澤東關於中國人民給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以直接援助的建議的,儘管這會加強戰爭升級的危險。美國人打著聯合國的藍旗作掩護,而中國人則出動了“志願軍”。
應該說,朝鮮的衝突加強了斯大林對毛澤東的信任,從而也加強了蘇聯同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的關係。當中國有將近30個師向前推進以後,形勢又發生了急驟的變化。中國和北朝鮮的軍隊不僅解放了38°線以北的領土,而且向南推進了100公里。到1951年盛夏之時,美國軍隊計程車氣和美國的軍事威信顯著下降。斯大林感到一個極其重要和極其危險的時刻到來了。美國人是不會忍受失敗的,他們可能會使用核武器這個最後的手段,大概這是在1945年以後出現的最明顯的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威脅。美國的麥克阿瑟將軍堅決要求轟炸中國東北,杜魯門表示不排除使用核武器。吹來的已經不是冷風,而是極地的風暴。無論是斯大林,還是毛澤東,他們都不能讓美國人打敗。這就開始了長達兩年之久的談判,在這兩年的談判過程中,朝鮮半島上的激烈戰鬥從未停止過。美國空軍握有制空權,中國人民志願軍控制著陸地。在這樣的形勢下,斯大林也明白雙方除了走向妥協別無出路。在這裡他也沒有估計錯誤。但是,只是在他死後幾個月,即1953年7月才達成了最後的協議。
分析了斯大林在朝鮮戰爭中的作用(這種作用在許多方面厚厚地蒙上了一層偽裝)之後,我得出一個似乎與交戰雙方的具體民族利益沒有直接聯絡的重要結論。我認為,朝鮮戰爭第一次表明,在當前依然劃分為集團的世界裡,在東西兩方的利益發生了危急衝突的情況下,出現逼和局勢是不可避免的。東西兩方出現第一次逼和形勢就是在朝鮮,第二次則發生在加勒比海危機時刻。但是,在第二次出現無路可走的局勢下,理智很快地就表現出來了。至於斯大林是否來得及思考朝鮮的教訓,是很難說的。而清楚的只是,在美國大概在比較晚的時候才意識到了這一點。使用凝固汽油彈,威脅要進行原子彈轟炸,在遠離國土數千公里之外駐軍,長期不承認中國,在越南進行冒險,這些都表明,只用訴諸武力的辦法已經過時了。蘇聯是在很晚的時候,即在阿富汗進行冒險之後,才痛苦地感受到了這一點。朝鮮戰爭以後,全世界都看到了美國並不是無限強大。在朝鮮衝突中,斯大林比較謹慎。他是在衝過南斯拉夫的“冷水浴”之後才恢復了他平時的謹慎態度。也許,他在同鐵托交鋒的失敗中汲取了一些教訓,那時他頭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