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頁)
具體的人來說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但是問題在於,要能利用這種良心佔上風的時機,就要敢於想問題不過逆來順受的心理通常總是更強烈。自由在人們的意識中常常處於像“灰姑娘”那樣受歧視的地位。
當斯大林知道了列寧那封《信》以後,他曾宣告要辭職。如果他的辭職被接受,可能許多事情就是另一個樣子了。這是正確的做法。任何一個布林什維克處在他的地位上都只應該這樣行事。但是,這次辭職並不堅決。順便指出,在20年代,斯大林曾經兩次宣告他要辭職。例如,在第十五次代表大會以後,他的態度就更加堅決。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反對派遭到了失敗,代表大會作了組織處理。在大會以後的第一次全會上,斯大林向中央委員會提出請求:
“我想,直到最近為止,客觀條件使得黨必須有我這樣一個比較厲害的、對反對派來說是一種尅星的人擔任這個職務。現在反對派不僅被粉碎了,而且被開除出黨了。同時,我們有列寧的指示,我認為,這個指示必須貫徹執行。因此,我請求全會解除我的總書記職務。同志們,我請你們相信,這樣做只會對黨有好處。”但是,這個時候斯大林的威望已經提高了,他在黨內成了為統一而鬥爭、毫不妥協地反對各種派別活動分子的人的化身。辭職要求再次被否決。但是,看來斯大林對這一點已經確有把握,要求辭職暗中的目的是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
第一部第二章 悲劇由來已久(2)
加米涅夫和季諾維也夫在第十三次代表大會上採取了一切措施,使得列寧堅持要把斯大林調離總書記職位的建議沒有實現。從他們同列寧關係親密的角度看,也許這是他們政治生涯中最不體面的一頁了。他們說服斯大林收回了自己的口頭宣告,共同制定了一條方針:建議斯大林考慮到已故領袖的願望和批評意見。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親自在各個大代表團中做這個工作,實際上是宣佈不同意列寧的想法。最好讓他們知道,他們辯護的人正是自己後來的掘墓人!
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不乏才能並對革命運動和黨有功,他們在這個階段認為,主要的事情是不讓托洛茨基擔任最重要的角色。他們自己也指望擔任這種角色。他們首先關心的不是革命的命運、列寧“遺囑”的命運和國家的前途。像世界本身一樣古老的絕對命令被提到首要地位:個人利益、個人野心、個人虛榮心。他們兩人像托洛茨基一樣對斯大林估計不足。例如,大家知道,季諾維也夫在20年代初在一個小範圍內說過:“斯大林是一個好的執行者,但是始終必須並且可以控制住他。斯大林本人沒有這種自我控制的能力。”看來,季諾維也夫,而同他一起的還有加米涅夫,有自己的打算,指望斯大林擔任總書記時將始終只是書記處的領導人,而在政治局拉第一小提琴的將是另一個人——當然是季諾維也夫!斯大林懂得這組“二重唱”的意圖,並且到適當時候就裝出這種“安排”使他感到滿意的樣子。要知道,他力爭讓季諾維也夫在“十三大”就主要問題即政治問題作報告,這不是偶然的。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都擔心托洛茨基,而不認為斯大林是危險人物。托洛茨基呢,他在代表大會上表現消極,好像完全是在等著請他出臺中央委員會的領導核心的情況就是這樣。
今天,在過了幾十年以後,可以說,阻礙實現列寧指示的主要人物就是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當然,還有斯大林本人,但是,靠他一個人根本不可能有所作為)。正是這兩個政治家只顧眼前的個人利益,事實上違背了領袖最後一次表達的意志。他們在1917年反對過他,而在他不在的時候也反對他。要知道,季諾維也夫喜歡在公開場合洋洋自得地說,在革命以前整整10年的時間裡(從1907年至1917年)他一直是列寧的最親近的學生!還說什麼誰也沒有像他季諾維也夫那樣在齊美爾瓦爾德和昆塔爾支援過列寧!加米涅夫個人同烏里揚諾夫一家很親近,他也不隱諱這一點。無論如何,這兩個政治上的孿生兄弟確信自己在列寧身後會起特殊的作用。正是他們同斯大林一起作出決定,不把列寧的《給代表大會的信》公開出來。雖然在黨的“十五大”(1927年12月)上這個檔案根據奧爾忠尼啟則的建議在情況通報上發表了,但是廣大黨員和人民看不到這個檔案。
在處理這封《信》時表現出來的反民主作風被斯大林學到手了,後來他不止一次利用了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在課堂上、“班上”教他的東西。他們想把過去的事情留給過去。但這並不是經常都能做到的。過去可能進行報復。這兩人自己不知道,他們已經播下了過去同將來的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