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4 頁)
西醫的檢測手段,讓病人直觀地看到身體前後的變化,從而為用中醫治病、保健增添信心。
因此,不論是學中醫還是學西醫,還是學民間的,都應客觀地看待自己的長處與短處。對於病情的處理,不要有學科的偏見,不要有死守門派的呆板,要放下架子,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這樣才能做到在治療時,儘量選擇有利於病人身體康復的各種治療手段,才能成為造福百姓、真正為百姓健康著想的良醫。
後記後記
??????????????????????????????????????????????
第67節:附錄(4)
這本書於2007年的夏天開始動手寫,完稿時已經進入了冬季。由於溫度的下降,窗外的大多數植物的葉子由綠色變黃直至飄落,留下光禿禿的樹枝,只有等到來年大地回暖,春天到來時,才會重新披上綠裝,充滿生機。再回頭看看家中種植的幾盆綠葉植物,由於有暖氣供應,室內總是保持在20℃左右,雖進入冬季,可植物仍然鬱鬱蔥蔥,生長旺盛,這不得不讓人感嘆溫度對植物的生長、衰敗的關鍵作用。而與植物處於相同生存環境的人類,卻將溫度這個決定生老病死最關鍵的因素給忽視了。
當我提出〃溫度決定人的生老病死〃這一觀點,並由此提倡儘量避免寒涼,多吃補血、補腎的食物,從而讓我們的身體內部溫暖如春,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的時候,有人對此提出異議,說你將人身體內部的溫度升高,促進血液迴圈後,各臟器的功能增強,新陳代謝變得旺盛,不是同時也增加了身體的內耗嗎?就如一盞油燈,燈火大了,那燃燒的時間還能長久嗎?
實際上,健康人的生命充滿活力,就是火頭比病弱的人要大、要旺,只要配合正確的食療,保證充足的睡眠,適當的運動,就能及時補充身體的消耗;同時注意對生命之火的保護,儘量避免各種惡習對身體的傷害,就能讓生命之火不但燃燒得旺盛而且長久,就能讓我們的身體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出現明顯的臟器功能減退及衰老的徵象。那麼,我們生命的極限到底應該是多少,120歲?150歲?還是更高?這就很難說了。
還有我的觀點是提倡少吃寒涼的食物,多吃性平、性溫的食物,這主要針對的是現代人普遍貪涼及貪吃寒涼的食物,造成身體內寒溼重、百病叢生的情況而提出的。而健康的人們,只要根據你所處的季節、所在的區域,選擇適合你身體的新鮮食物,認真對待一日三餐,再配合適當的運動,就能使人們在與自然保持平衡、和諧的同時,身體內部始終四季如春、血液充足、經絡通暢。這是一種健康、祥和的最佳狀況,而這種狀況的出現與維護和你自己對待飲食、對待生活的態度密不可分。
在多年的行醫過程中,我用書中介紹的理論及方法去指導孕婦,不但使她們都安全健康地度過了這一特定時期,而且分娩的新生兒都健康、聰明;我用這些方法去指導那些年輕的父母們怎樣去餵養嬰兒及治癒孩子的各種常見病;我用同樣的方法成功地將一位98歲身患肺炎,奄奄一息的老人救治成功,並讓這位已臥床不起達一年多的老人又重新站立,由兒孫們攙扶著慢慢散步;我仍用同樣的方法使性情暴躁、多動、不能自控的孩子在身體血液充足、各臟器得到滋潤後很快情緒穩定,並能安靜學習;我用同樣的方法只用十幾天就使一個患有抑鬱、休學兩年、已吃了幾年中藥和西藥的孩子,逐漸停掉了藥物,並用食物的調理,使她走出抑鬱,走出膽小、自閉的世界,性格漸漸開朗,愛笑、愛動、合群了
當我幫助多少現代醫學認為是絕症的病人重新找回生的希望的時候,當我看到那些病人在經過了我全面的身體調理後,漸漸褪去老人斑、白髮變黑,以及那些由於衰老而臃腫變形的身材,在重新獲得了充足的血液後又變得協調和挺拔時,使我更加堅信了,這一切從前認為不可能追求到、享受到的變化,都可以在為身體補足血液、祛除寒溼、疏通經絡後達到。
看的不同年齡、不同病種的病人多了,自然對人生的感悟就多了。沒有一種病的出現不是因果關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是永遠不變的真理,只是這個因是來自於各個方面,有先天的因素,有後天的飲食、鍛鍊、睡眠,有你為人處事的態度,也有你所處的自然環境對你身體的作用。
確實,影響一個人健康與壽命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而把握自己的命運靠的是個人的智慧,這種智慧就是人自控能力的體現,就是獲得與捨棄的選擇。在如何獲得健康這樣的問題上,除了擁有正確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