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第4/4 頁)
歲”的人打成重傷。這個月中,喝醉了的年輕酒客將一個咒罵納粹的人
毆打至昏迷不醒,酒店老闆再加一句,“這傢伙是個猶太人!”於是年輕人將烈酒
澆在已倒地的人身上,再點火燃燒,再和老闆合力棄屍。
這些仇外的暴力事件不只發生在德東,同樣普遍地也在德西擴充套件開來。
這些是已發生的事實,而國外的媒體也熱烈地競相報導這些事實,包括臺港的
報章雜誌。而“事實”和“真相”的距離有多遠呢?
※ ※ ※ ※ ※
英美對於德國種族問題的報導暫且不提,他們之間,由於猶太人的樑子,累積
著歷史的怨仇和誤解。德國媒體喜歡渲染美國的種族暴力,就恰恰如同美國的媒體
熱中報導德國的種族衝突。幾個月前當洛杉礬發生暴動的時候,如果你完全相信德
國電視,你會以為整個美國都翻了,黑人白人之間已經展開世紀內戰。瞭解美國的
人才可能把洛杉礬那樣的暴動放在一個比較寬幅的色譜上去詮釋。由於歷史的糾纏,
英美的媒體也同樣的.用放大鏡去看德國問題,而往往忘記了那個極其重要的比較
寬幅的詮釋色譜。
臺港和德國沒有歷史的牽絆,應該可以比較客觀地遠觀德國情勢吧?可是並沒
有做到,原因,我想還是老問題:長久以來接受英語文化的奶水,我們仍舊習慣以
英語人的眼光詮釋這個世界。英美媒體犯什麼樣的偏頗,臺灣媒體就犯什麼樣的偏
頗。讀最近的一些臺港報章雜誌,令人覺得在德國納粹已經當道,多數老百姓支援
右派分子的理念和行動,這個國家即將再度成為一個恐怖侵略國家。有的報導者甚
至義憤填膺地“告誡德國人”,如果德國人怎麼樣怎麼樣的話,自由世界絕不坐視。
語氣儼然是冷戰期間對付敵人的嚴峻。
為什麼無數個“事實”並不足以構成一個“真相”呢?因為真相通常要透過幾
個層次的背景才能浮現,不看背景而只看表面事實,詮釋就容易出錯。瞭解德國反
外暴力現象第一個必須考慮的背景,就是比例問題。九十年代,整個歐洲所面臨最
嚴重的難題就是蘇聯、東歐、非洲地區大量難民的湧入。在英國和法國,排外的暴
力事件層出不窮,法國的右派政客也不斷在擴張影響力。經濟緊縮帶來不安全感,
不安全感導致排外,在這個趨向中,德國的仇外情緒並不特出,但是欲加詮釋的人
必須知道:難民湧入德國的人數是英國和法國的五倍以上。而由於德國極端寬容的
政治庇護法,它仍舊繼續在收容龐大的難民。就以南斯拉夫的戰事為例,歐洲各國
政府大聲呼籲要救人,真正收容的難民卻少得可憐。英國容納了兩千人,法國接進
了一千一百多人,愛爾蘭收了十個人,小小的瑞士接納了七萬人,而德國,一火車
一火車地把受戰火灼燒的人載進來,收容了二十二萬難民。這二十二萬南斯拉夫難
民,還是德國人總難民人口的滄海一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