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3/4 頁)
上渡船,不停地用竹竿試探著河水,當航行至河中央時,發覺水並不很深,就命令部隊立即架橋。後來又有一位飼養員,由於掉隊,牽馬徒涉過河,劉伯承又立即命令部隊徒涉,終於在追兵趕到之前全部渡過了淮河,當蔣軍趕到北岸時,河水漲了起來,把敵人攔在了北岸。
事後,劉伯承嚴厲批評那位指揮員說:“粗枝大葉害死人、害死人!”“越是緊要關頭,領導幹部越要親自動手實地偵察!”
劉伯承元帥不僅自己心細如髮,對下級和身邊的工作人員要求也是極其嚴格的,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
在抗日戰爭時期向晉路大破擊戰時,一位參謀把自己標制的作戰地圖送給住在閣樓上的劉伯承審閱。劉伯承看後,問那位參謀:
“這閣樓的樓梯,你是不是每天都走幾遍?”
“是的”“我問你一個問題,這樓梯有多少級?”
參謀窘住了,他不明白劉伯承為什麼問這個看起來似乎很簡單的問題。
劉伯承笑著說:“我知道你沒數過。你應該懂得,不論是指揮員,還是參謀,都應該熟悉地形,對待戰場上的地形、地物,我們萬萬不能象對待樓梯那樣,自以為熟悉而給疏忽了。”
“你過來看看,這座縣城你怎麼給搬了家呢?”
原來,這位參謀把一座縣城的位置標錯了。
由於劉伯承的細心嚴謹,避免了由此而造成的部署上的失誤。
1947年12月,由於劉伯承細心偵察,使師直總部脫離險境轉危為安,為保衛大別山又立戰功。那是一個大霧瀰漫的清晨,率野直機關在北面店宿營的劉伯承一大早起身向村裡走去,想了解一下村莊的面目。他走著走著,忽然和一個早起拾糞的老農碰了面。他招呼說:“老大爺,起得早啊!你是哪個村裡人呀?村上住隊伍了嗎?”
老農沒敢正視這迎面而來的老軍人,只是趕忙回答:“我是鄰村的,村裡住上了隊伍,隊伍修工事,可俺村裡樹木太少,弟兄們把幾棵棗樹都砍倒了,還說不夠,我張羅著看還有啥木料能使?”
寥寥數語,使劉伯承立即警惕起來,他完全明白了老農報告的情況,鄰村肯定住上了敵人的隊伍,因為自己的隊伍既不會砍老百姓的樹,又不會在此地修工事,但他不能暴露自己,馬上機智地向老農說:
“老大爺,你快忙去吧,我到前面看看。”
老人走後,劉伯承立即派一個參謀去弄清情況。僅僅過了兩三分鐘,乒乓兩聲槍響,不見參謀轉回。他更證實了自己的判斷,快步轉回司令部,三言兩語把情況講清後,立即命令警衛員去讓中原局轉移,然後自己率領村內野直機關鎮靜而勇敢地轉移。由於發現及時,部隊沒有受到重大傷亡,安全轉移後,與陳賡在平漢路勝利會師。
據說,蔣介石在這次事件後曾像瘋子一樣臭罵他的國防部負責作戰的人:“專門給你們安上四五十隻現代化電眼睛,還鬥不過劉伯承的一隻眼睛!可恥!可恨!”
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劉伯承一直是統領數十萬大軍的主帥,儘管工作很忙,但他還是千方百計地瞭解敵情,親自閱讀從敵軍手中邀獲的報章、雜誌、日記、公文和下級審訊俘虜,詢問敵方逃兵的記錄,因此,他對敵主要軍官的脾氣、秉性、所屬派性、地位、出身、作戰特點、行動規律等基本都能掌握,這就使他能夠在制訂作戰方案時,把敵人高階將領的指揮特點、行動規律包含在其中,使整個戰鬥勝券在握。
在抗日戰爭時期,劉伯承元帥深知日軍指揮官傲慢自負,目空一切,作戰時呆板地按照條令、操典、戰鬥文書行事的特點,便相應地制定作戰計劃,打了許多勝仗。響堂鋪一仗就是一例。抗戰初期,蔣介石數百萬大軍在日軍的進攻面前節節敗退,所以日軍也把八路軍當做蔣軍,不放在眼裡。1938年3月31日,敵軍有一百八十輛汽車將透過響堂鋪前往涉縣,劉伯承將軍定下決心,要在響堂鋪打日軍的伏擊,但是,日軍會不會臨時改變計劃呢?這是人們最擔心的問題。出自對日軍指揮官心理的分析,加上對敵情的瞭解,劉伯承指出,只要部隊注意隱蔽,不過早暴露行動意圖,敵人是不會改變行動計劃的。果然不出所料,那天上午敵人的車隊浩浩蕩蕩開進了我軍的埋伏圈,經過兩小時的激戰,全殲了敵人的汽車和押車部隊。這一仗使前來觀戰的國民黨軍東路將領不得不佩服劉伯承將軍的智謀。
劉伯承元帥一生經歷了中國革命戰爭的全部過程。在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基本態勢下,從游擊戰到運動戰、陣地戰,從小規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