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部分(第2/4 頁)
嚴重損害海軍利益的做法,海軍方面完全可以嚴詞拒絕,偏偏這時海軍內部卻出了問題,新興的航母派急於奪權,甚至不惜和陸軍合作,而且在他們眼中,“鉅艦大炮”已經過時了,航母和艦載機才是海軍下面投資的重點,因此除了保護航母與前線機場所必需的各種高shè炮,他們對於那些大口徑艦炮並沒有多大的興趣。**但是,還停留在紙面上的那些造艦計劃可以調整、甚至改變設計,可那些已經建成的戰艦炮管卻還是得定期維護和更換。而那些在建的戰艦也總不能不裝主炮?
其中前者實在是節省不了,更換炮種耗費巨大,如果只為了少造大口徑艦炮就這麼做的話,絕對是得不償失。但對於後者,某位喊出過“新海軍只需要兩種軍艦——航空母艦和輔助艦船。”的仁兄卻想出了一個好點子,“rì本近海沒有強敵,只要有了強大的航空部隊就足以禦敵於海上。本土、臺灣、朝鮮和滿洲的那些海岸要塞現在已經毫無用處。早就應該拆掉以節省開支了。要塞炮太過笨重,陸軍基本用不上,正好裝到我們的軍艦上嘛!大家算算。我們的大口徑要塞炮足有一千多門,即使去掉其中那些太過老舊不堪使用的,也至少有幾百門不算過時的大口徑重炮,足夠裝備好幾十艘大型戰艦了。。。。。。”
結果“利根號”重巡洋艦及其還在建造中的姊妹艦“築摩號”原定的203mm口徑L50主炮就換成了8門90式240mm要塞型重加農炮,由於90式240mm要塞型加農炮比原來的主炮更長更粗,如果按照原定設計方案建造,裝上之後該艦的炮塔估計就根本轉動不了了。但是位高權重的海軍大員怎麼會低頭認錯?他立即指責說是該艦本身的設計不合理,結果硬是逼著設計師重做設計方案,這款重巡洋艦歷史上的獨特外形也因此胎死腹中。。。。。。
但在胡衛東看來,設計迴歸傳統的利根號重巡洋艦無疑比歷史上的原型更加強大。八門主炮可以充分發揮威力,與減少三架水上偵察機的損失相比,絕對是得大於失,而且90式240mm重加農炮雖然不是多麼先進的產品,但xìng能卻著實不錯。遠比原定的主炮好用得多。首先,口徑擺在那裡,對主炮來說,口徑就意味著威力,203mm的主炮想想也無法和240mm的相比,而且90式240mm重加農炮在繼承了rì式火炮jīng度高、壽命長的優點之外。還有著令人匪夷所思的恐怖shè程,即使發shè的是普通240mm炮彈,也可以輕鬆地打到50公里開外,而原來那款203mm艦炮雖然也有接近30公里的不錯shè程,但和它一比,就顯得相形見絀了。艦炮、尤其是主炮是典型的“一寸長一寸強”,shè程遠不僅僅意味著炮戰中可以先敵出手,如果速度有優勢的話還能讓敵人只捱揍卻沒法還手,更重要的是shè程遠的大炮一般彈丸初速也高,而這就代表炮彈穿透力強,而這在鉅艦大炮時代簡直比什麼都重要。。。。。。
可能有人要問,既然這款要塞炮那麼好,為何rì本海軍以前沒有將其用作艦炮呢?原來,一方面因為rì本海軍的艦船以前沒有裝備這一口徑火炮的傳統,如果突然引入這種新口徑,後勤會有很大的壓力;而更大的問題,則是這一口徑高不成低不就,和203mm艦炮一樣都打不穿戰列艦的主裝甲,而對付巡洋艦卻又有些浪費了,本來陸軍還對它有些興趣,但其超過五十噸的恐怖重量最終令陸軍望而卻步,幾乎沒法機動的大炮就算威力再大,對於陸軍來說也是沒有什麼實際價值的。好在shè程對於不需要機動的要塞炮來說十分重要,該炮這才免於下崗,但由於造價偏高,生產數量並不是很多,若不是由於出現較早,存貨的數量只怕根本不夠裝備幾艘大型戰艦。。。。。。
注1:歷史上利根級重巡洋艦的炮位設計十分奇葩,8門主炮全部配置在艦體前部,而艦體後部則佈置成專門的水上飛機作業區。外觀在當時是比較特別的。這種配置方法的好處在於能夠增加水上飛機的搭載量,並使飛機的起飛作業更加方便。此外還可以避免主炮發shè產生的炮口火焰和暴風對飛機的影響。利根級這種配置不足之處是炮塔佔用艦體甲板空間較大,主炮shè界存在死角。
個人覺得這種設計相當超前,可惜炮塔不是導彈發shè器、水上飛機也不是艦載直升機,以當時的海戰方式,這種設計絕對是得不償失,對於以炮擊作為主要攻擊方式的巡洋艦來說,水上飛機再重要,又豈能與主炮相比?(未完待續。。)
s
第二百五十章 240毫米口徑的好處
但在胡衛東眼裡,240m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