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1/4 頁)
來注意這部著作。社會科學的研究必須理論聯絡實際。實際是什麼?首先是當前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實踐,這也關聯到40年來黨的工作和國家工作的歷史。
所以,我以為社會科學的各方面的研究工作者都能從一波同志的這部著作中得到益處。
第二篇(該書下卷的讀後感)
薄一波同志著的《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上卷)
已經在191年2月出版,受到各方重視。
作者又經過兩年努力,把這部書的下卷也寫成了。這是值得歡迎的。
薄一波同志在他的書的上卷的前言中說明,“這是我的一部回憶並帶有研究性質的書。寫的是1949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黨和國家有關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些重大決策的形成過程,以及一些重大事件的來龍去脈”。
上卷的內容是從1949年到1956年這八年。下卷的內容是從1957年到1966年這十年。
這部書的下卷,恐怕應該說比上卷難寫得多。因為上卷涉及的八年,總的說來是黨和國家的工作順利前進的時期,而
210
091胡繩文集
下卷涉及的十年,進入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卻經歷了艱難曲折的過程。在這十年裡,黨中央的重大決策有許多失誤。這些失誤造成了工作上的許多損失,而且終於導致了對黨和國家造成嚴重災難的“文化大革命”。
本書作者在上卷前言中已指明,這十年是“我們黨為探索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而經歷的一個艱難曲折的時期”
(上卷,2頁)。
這個斷語是需要論證的。
為什麼必須經過一個探索時期呢?
究竟是探索,還是盲目地亂闖呢?在探索中有沒有什麼積極的成果呢?又為什麼有那麼多嚴重的失誤呢?而且為什麼積極成果為失誤所掩蓋了呢?
這種探索究竟有什麼歷史意義呢?
它和1978年以後的新時期有什麼關聯呢?
今天回顧這十年的探索,特別是探索中的許多失誤,可以得到什麼經驗教訓呢?
這些都是需要答覆的問題,而且並不是很容易答覆的。
我們讀一波同志的這部書會感到,他毫無顧慮地面對一切事實,從事實出發,進行實事求是的科學的分析。在下卷中以46萬字寫了22個題目,從容不迫,條理分明,擺事實,說道理,讀之使人忘倦,發人深省。書中的敘述和分析,既是周密的而不是粗枝大葉的,又是提綱挈領的而不是繁瑣的。
書中評論許多重大決策和事件的是非、得失、成敗,是有分析的,是從當時的歷史條件和社會條件出發,並不是簡單地根據現在人們在實踐和認識上已經達到的水平,對過去說三道四;同時又是按客觀歷史本身的邏輯,說出現在人應該如何接受那一時期的許多經驗教訓。本書作者用無可辯駁的事實和令人信服的論述表明了,在1978年以後的新時期中黨的路線方針的制定,是和1957年到1966年這段時間中的經驗
211
胡繩文集191
教訓有密切關係的。我感到,讀這本書可以對三四十年前的過去獲得比較完整的深刻的瞭解,而且透過對過去的瞭解,進一步提高對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理論,包括我們黨所執行的並將繼續貫徹執行的路線方針的認識。
總之,我認為這是一部饒有興趣的值得一讀的好書,是一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著作。
在這裡,我只就以下幾個方面說一點初讀後的感想。
第一,這部書是如何敘述和評論這十年間的重大決策中的失誤,恐怕是讀者們所特別注意的。
應該說,本書對這些失誤是毫不掩飾的。這些失誤無論涉及誰,涉及毛主席、少奇同志或其他領導同志,其中有些也涉及作者本人,本書都一一據實加以敘述和評論。這些敘述是客觀的,這些評論是有根有據的、講道理的。
這裡試舉一個例子來看看。1957年冬到1958年初這半年間,毛主席曾連續不斷地批評反冒進。他的批評是針對陳雲、恩來、先念和其他管經濟工作的一些同志的。從後來的事實發展看,毛主席當時的批評和責備顯然是錯誤的。本書中明確地指出,“批評反冒進是不適當的,批過了頭,為以後的大冒進開了路”
(下卷,651頁)。書中還說,“對反冒進的批評具有標誌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