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第1/4 頁)
社會主義中國所實行的對外開放,在性質上當然和鴉片戰爭後一百年間的“開放”完全不同。現在的中國是一個獨立自主的、擁有完整主權的社會主義國家,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和世界上一切國家平等交往。我們堅定不移地實行開放政策,發展中國與世界各國各方面的聯絡。中國能夠為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儘自己的一份責任,也相信,中國向中國以外的世界開放是有利於中國的進步和發展的。我們無限珍視經過幾代人的奮鬥才爭得的國家的獨立和主權。
偉大的中國人民過去敢於反抗外來的壓力,今後也不會在任何外來的壓力面前屈服。
在鴉片戰爭後訂立的南京條約中割讓的香港,將於197年迴歸祖國。
這就消除了這次戰爭留下的最後的痕跡。
但是,我們不能忘記鴉片戰爭後一百年的民族苦難的歷史和在這期間中國人民的鬥爭歷史。我們之所以要回顧往事,就是為了激勵我們繼續前進。中國人民一定要更加奮發努力地從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同心同德,團結一致,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一定能使中國
289
胡繩文集962
徹底擺脫落後狀況,實現繁榮和富強,創造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新的時代。
190年6月3日在紀念鴉片戰爭150週年座談會上的講話。
原載《人民日報》190年6月4日
290
072胡繩文集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整整70年前,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皇朝的統治,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舉起了民主共和的旗幟。這是從19世紀末年漸漸興起的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結出的一個果實。
自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受到外國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壓迫,逐步地變成了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為反對外國侵略者和本國反動統治勢力,中國人民不斷地進行鬥爭。在有了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的革命運動的時候,中國人民開始比較自覺地為建立一個獨立的、民主主義的國家而進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辛亥革命雖然沒有完成這個革命任務,但是它在中國人民解放鬥爭史中的重大意義是不可磨滅的。
辛亥革命直接打擊的物件是以滿族人為皇帝的清朝統治。為了反對清朝統治,當時的革命派很自然地利用滿漢間的民族矛盾來鼓動群眾。這種矛盾,由於滿族享有政治和經濟上的某些特權,確是在一定程度記憶體在的。但是,決不能因此而認為辛亥革命發生的原因和它所要解決的問題只是,或主要是國內民族矛盾。
孫中山說,他在1900年以前雖然已
291
胡繩文集172
提倡革命,但響應的人是很少的。
“內地之人,其聞革命排滿之言而不以為怪者,只有會黨中人耳”
(《建國方略》中《心理建設》第八章)。那麼,為什麼到1900年以後,革命黨人提出反滿的口號能夠得到廣泛的響應呢?這並不是因為滿漢間的民族矛盾突然特別激化起來的緣故,而是因為在反滿口號下進行的一切鬥爭,這時候具有遠遠超過國內民族矛盾的意義。
第一,推翻清朝政府的革命,實質上具有反對外國帝國主義的性質。
在1900年後的歷史條件下,中國人民反帝國主義的鬥爭不可能不集中表現為反對以滿清皇室為主的反動封建統治。
固然在1900年前的幾十年間,封建統治者已經逐步地屈服於外國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壓力,已經成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支柱。但是,清朝政府徹底地暴露出它安於充當帝國主義列強所支援、所利用的工具,則是在1900年一系列事變以後的事。由於八國聯軍佔領北京而跑到西安的朝廷,是在公開宣佈“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這樣無恥的宗旨而回到首都的。在帝國主義列強方面,由於它們已捲入世界範圍的嚴重國際矛盾中,又由於避免在中國人民中再激起像義和團那樣激烈的反抗鬥爭,它們相約暫時停止瓜分中國的種種打算,而採取所謂“門戶開放”
、“保全中國”
、“利益均沾”
的政策。
它們在加給中國以幾乎永難清償的鉅額“賠款”
(庚子賠款)後,共同維護這個已經完全接受它們控制的清朝政府,以便牢牢地把中國鎖在半獨立的,即半殖民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