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第2/4 頁)
言稱之為共同富裕。
關於共同富裕是目的,鄧曾多次說過。例如,“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
(11頁)。
為了共同富裕就必須發展生產力,必須有公有制。如果放棄公有制,即使生產力發展起來,將只是極少數人富裕,形成兩極分化;如果不發展生產力,即使有了公有制,將只是共同貧窮。
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一切形式的空想社會主義都主張公有制。應該說,社會主義的理想從來是和公有制的要求相聯絡的,屏棄公有制就無所謂社會主義。但以往的社會主義思想都在低下的生產力的基礎上考慮公有制,幾乎都是主張貧窮的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的特點就在於要把公有制建立在高度發展的,比資本主義社會更高的生產力的基礎上。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共產黨宣言》中就說:無產階級在實現自己的政治統治後,要儘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鄧也說:“馬克思主義最注重發展生產力。”(63頁)所以注重發展生產力,破除對貧窮的公有制、貧窮的社會主義的崇拜,是完全符合於馬克思主義原理的。
在發展生產力的問題上,鄧不是複述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見解,而是以新的東西豐富了馬克思主義。他提出了把發展生產力作為中心,而公有制和按勞分配製的發展,必須服從於生產力發展的要求這樣一種思想。
256
632胡繩文集
鄧說:“毛澤東同志是偉大的領袖,中國革命是在他的領導下取得成功的。然而他有一個重大的缺點,就是忽視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是說他不想發展生產力,但方法不都是對頭的,例如搞‘大躍進’、人民公社,就沒有按照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律辦事。”
(16頁)
這裡說出了毛澤東和我們黨過去對發展生產力有某種忽略的原因。可以舉出毛澤東和其他領導同志說過的許多話,表明他們是非常想發展生產力的;但是因為方法不對頭,結果在實際上成了忽略或忽視發展生產力。
要按照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律辦事,才能真正發展生產力。
這裡有下述兩個方面的問題:一個方面是生產力的發展有它自己的規律。由於社會主義制度的產生而激發出來的廣大人民的政治積極性,能夠對於社會的發展起重要作用。
但是,它如果不透過科學技術,就不能轉化為現代化生產力。所以鄧早在1975年就強調指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
後來又說,應該把它看作第一生產力。
政治對生產力的作用固然表現在鼓幹勁上,但主要在於激發人們去努力掌握科學技術。
1958年搞“大躍進”運動,以為直接依靠群眾的政治積極性,鼓幹勁,就能有工業和農業生產力的大躍進,結果事與願違。這其實不是把發展生產力擺在首位,而是把政治放在首位,結果是既不能達到發展生產力的目的,也扭曲了政治的作用。
另一方面的問題是,發展社會生產力和發展生產關係兩者之間的關係問題。對這兩者的關係,鄧強調生產力的首要地位。這是對幾十年來流行於國際和國內的一種錯誤觀點的突破。按照這種觀點來看,既然社會主義公有制生產關係是
257
胡繩文集732
先進的、優越的,那麼它一經形成,就該維持不變,依靠它就能不斷提高社會生產力;如果生產力不能向前發展,那就必須把公有制生產關係搞得更“先進”。歷史實踐證明,這種觀點是不符合實際的,是不利於社會主義的發展的。
斯大林曾經以為,社會主義社會中的生產關係是和生產力完全適合的,因而不發生改進生產關係的問題。毛澤東不大同意斯大林的僵化的想法,但他沒有能解決好這個問題。
他在探索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時,至少在建立農村人民公社這一決策中,企圖以更先進的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形式來推進生產力,而所謂先進就是指“又大又公”。但事實證明,人民公社只是形式上看起來好像先進,並不能真正起促進生產力的作用。
在社會主義生產關係初步建立以後,就應該把發展生產力放在首位。
社會主義公有制和與之相聯絡的按勞分配製,雖然一般地說來是先進的,但公有制適用的範圍多大,採取的具體的形式是什麼等等,都要根據生產力發展的狀況來決定。
這就是說,社會主義生產關係要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適應於生產力發展的要求,而改變其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