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頁)
量,但又由於他們的經濟和文化條件而帶有某些落後性。
如何發動這個力量,引導他們走上正確的道路,是中國民主革命能否取得勝利的一個關鍵問題。這個問題只有共產黨能夠解決。
既然是在共產黨領導下,以工人、農民和小資產階級為
72
25胡繩文集
主要力量取得民主革命的勝利,當然不可能是建立資產階級統治的國家,不可能是在資產階級統治下發展資本主義。
或許在回顧歷史的時候,可以允許進行某種假設。如果在1949年革命勝利的關鍵時刻,共產黨軟弱動搖,放棄了領導,而由某種資產階級力量來領導國家,結果會怎樣呢?那就必然是尚未全部完成的民主革命任務不能繼續徹底完成,必然是引起工人、農民以及小資產階級群眾的反對,根本不可能造成安定地發展資本主義的局面。更不用說,國民黨勢力會捲土重來,帝國主義勢力會乘機侵入,中國就只能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
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也不可能直接實行社會主義。共產黨清楚地瞭解,只憑主觀願望是不能實行社會主義的。按照當時的歷史條件,經過新民主主義走向社會主義是唯一正確的道路。
在1949年勝利前夕,共產黨明確宣佈新民主主義的三大經濟綱領:一、沒收封建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二、沒收國民黨反動統治者的壟斷資本即官僚資本歸新民主主義國家所有;三、保護民族工商業。新民主主義國家的國有經濟就是最早產生的社會主義經濟成分,它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居於領導地位。毛澤東說:官僚資本“替新民主主義革命準備了充分的物質條件”。
在解釋保護民族工商業這條綱領時,毛澤東說:“由於中國經濟的落後性,廣大的上層小資產階級和中等資產階級所代表的資本主義經濟,即使革命在全國勝利以後,在一個長時期內,還是必須允許它們存在;並且按照國民經濟的分工,還需要它們中一切有益於國民經濟的部分有
73
胡繩文集35
一個發展;它們在整個國民經濟中,還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1947年12月)。
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特權被取消,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不復存在,全國土地改革完成,因而民族資本的發展得到了在舊中國從來未有的有利條件。當然它不能像在資本主義國家中那樣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的《人民政協綱領》明確規定:“凡有利於國計民生的私營經濟事業,人民政府應鼓勵其經營的積極性並幫助其發展。”
“在必要與可能的條件下,應鼓勵私人資本向國家資本主義方向發展。”
這就是說,它的發展應在“有利於國計民生”的範圍內,它的發展方向也和資本主義國家不同。
或許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麼不可以只實行新民主主義,而不過渡到社會主義呢?
這是不可能的。新民主主義社會中已經存在著社會主義經濟,這主要是國營經濟(社會主義的合作社經濟那時還很少)。
私人資本主義經濟不可能沒有國家的支援,不可能不和國營經濟發生各種聯絡;它轉向國家和私人合作的國家資本主義是必然的趨勢。
1956年,隨著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實現了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比在1952年至1953年大致估計的時間表快得多。這是由於客觀形勢造成了這樣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不是任何人的意志所能決定的。這個過程進行得如此順利,證明黨和國家在這方面所實行的政策是完全符合於客觀需要的。
或許有人說,中國既然沒有經過資本主義社會,建立社
74
45胡繩文集
會主義社會是不合宜的。
這種說法是錯誤的。中國的確沒有經過獨立發展的資本主義階段,更沒有經過發達的或比較發達的資本主義階段,中國的具體歷史條件決定了它不可能經過那樣的階段。
但是,中國是以特殊的方式經過了資本主義。雖然不能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看成是資本主義社會,但在這個社會中已經有了資本主義(外國帝國主義的資本、官僚資本和民族資本)
,因此也就有了無產階級、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否則就不可能有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不可能經過新民主主義進入社會主義。
或許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