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1/4 頁)
們對外工作的一個重要立足點。
第六,70年代末,中國提出並開始執行對外開放政策。
為什麼到這時才提出這個政策?
38年前,新中國初成立時,對
88
86胡繩文集
於在平等互利的新基礎上同世界各國建立外交和經濟關係是採取積極態度的。但是,美國和在美國影響下的國家採取的對華政策,使這種關係不可能建立。
60年代,中蘇關係惡化,蘇聯也對中國施加壓力。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強調自力更生,並且取得了可觀的成就。這樣,在中國領導人心目中,自力更生被賦予了閉關自守的意義。如果認為,毛澤東和其他中國領導人從來主張與世界,特別是西方世界隔絕,這不是事實。但是,的確只是到了70年代末,中國共產黨人在檢討過去工作中的失誤時,才明確地認識到不實行對外開放,就不可能實現四個現代化,才確定了長期實行對外開放,在平等互利基礎上不斷擴大和發展同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經濟、貿易、技術等各方面交流合作的政策。中國過去有過在西方國家炮艦政策下被迫開放的經驗。那時的開放對中國的經濟文化不能說沒有起一點積極作用,但總的來說,中國人得到的是蒙受民族災難的經驗。現在中國有條件獨立自主地實行開放政策,也有能力克服由開放而帶來的某些消極影響,而且已看到了開放對中國的發展帶來的利益,因此,把開放政策定為基本國策之一,是各界人民所一致擁護的。
以上所說的中國對外政策對諸位來說,大概並不是新鮮的資訊。
我想說的是,這些並不是中國所實行的暫時的政策,而是有深厚的歷史背景,已為中國人民普遍接受和承認,因此是一定會毫不動搖地持續執行下去的政策。
我的話完了。
謝謝。
在講演後,還答覆了會場上臨時提出的一些問題。
1987年4月
89
胡繩文集96
7日在美國的InternationalCouncilonForeignRelations舉行的早餐會上作的講演。原載《歷史和現實》論文集,1988年3月上海三聯書店出版
90
07胡繩文集
必須科學地分析和研究歷史經驗
一
一個人做了一段工作以後,需要總結一下經驗,看看自己有哪些做得對,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對,做得不好,有哪些成績和優點,有哪些失誤和缺點。這就是實事求是地進行具體分析。
對社會歷史經驗、革命事業的經驗也需要總結。總結也就是實事求是地進行具體分析。對於許多事情,不能說,成功的、好的就一切都好;失敗的、錯誤的就一切都錯。其所以要總結過去的經驗,是為了有利於今後的實踐。但如果不作科學的具體分析,就不可能從過去的經驗中學得更聰明一些,不可能得出有益於新的實踐的教訓,不可能有助於在新的實踐中堅持正確的東西,克服錯誤的東西,做得更好一些。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毛澤東同志在《實踐論》中這樣說,要完全地解決“理論的東西之是否符合於客觀真理性這個問題”
,“只有把理性的認識再回到社會實踐中去,應用理論於實踐,看它是否能夠達到預想的目的”
(《毛澤東選
91
胡繩文集17
集》第一卷,292頁)。由此,固然可以說,只有成功地達到預想的目的,這種理論才是正確的,才可以被稱為真理;反之,就是錯誤的,或者不完備的、有錯誤的,或者尚未被證實的。一些最簡單的事情,也許一次檢驗就能判定是非(但對這樣簡單的事,大概不能使用真理這樣的大字眼)。
科學實驗室裡的某種試驗,經過幾十次、幾百次的失敗,然後成功,達到預想的目的,這樣的情形是常有的。在最後一次的成功以前的每一次失敗,並不是根本推翻了預想;在失敗的經驗中固然包含著錯誤,但也包含著導致成功的因素。不斷地總結這些失敗的經驗,可能使預想更完備,並且終於達到成功。
社會歷史的發展,革命和建設社會主義的事業是極為複雜的事情。人們要掌握自然界的規律性,使自己的認識符合於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從而能在物質的生產、利用或改造自然的行動中達到預想的結果,是很不容易的,這往往是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