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部分(第3/4 頁)
年之久,對經濟、政治、文化造成極端嚴重的破壞。
“文革”結束後,又在1977年至1978年發生新的冒進。
所以總的來看,像鄧小平同志所說,我們是犯了20年(1958—1978)
“左”傾錯誤。
“左”
傾錯誤產生的原因,這裡可以概括說幾點:(一)
由改變中國落後面貌的緊迫感而形成的急於求成的傾向。以為
420
04胡繩文集
既然有了社會主義制度,就可以不顧一切地力求以比第一個五年計劃更快得多的速度發展經濟,結果“欲速則不達”。
(二)
錯誤地搬用民主革命時期的經驗。
第一個五年計劃是按照蘇聯的計劃經濟模式來進行的。這種模式確有缺點,至少毛澤東並不滿意這種模式。他企圖用中國長期以農村為基礎的革命戰爭中的經驗和原則來改造這種模式,於是有了“以階級鬥爭為綱”
,不斷革命,大搞群眾運動,否定物質利益原則這一套做法。這套做法並不能矯正依靠行政命令、過度集中的那種經濟模式(事實上繼續保持)
,而且更造成了混亂。
(三)
追求某種空想的社會主義的典型。
實際上取消商品經濟,加強行政管理,實行自給自足、平均主義,但一度被認為是過渡到共產主義的最好形式。
(四)脫離實際,不斷地強求社會主義的“純潔化”。這種傾向在社會主義改造中已經出現,那時表現為把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全部消滅掉,以後又總以為社會主義所有制愈單純、統一,愈大愈公愈純潔,就愈能促進生產力。當這種情形並未出現的時候,就致力於上層建築的革命,要求意識形態上的純潔,以為一切問題的癥結在於革命覺悟不高,其結果就是把發展生產拋在一邊,而只是追求革命化。
以上幾點,雖不足以完全說明“左”的錯誤的表現及其原因,但這裡確是包含了我們的痛苦的經驗。我們的改革不能不針對這些弊端。
第三,為什麼必須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什麼?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果斷地作出了把全
421
胡繩文集104
黨全國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決策,開始全面糾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傾錯誤,並且著手對於過去那種主要靠行政手段管理經濟,過度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進行全面改革。與改革同時,實行開放政策。開放當然也可以說是一種改革。
改革十年的成績是顯著的。國民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3482億元(人民幣)增加到1988年的1369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平均增長9。
5%;居民實際消費水平,這十年內年平均增長7。
8%,增長的速度都是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
應該說,這十年是中國在以往的歷史中經濟發展最旺盛,經濟實力增長最快,人民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但是,改革也遇到了困難。這就是,社會總需求大大超過總供給,通貨膨脹,物價上漲過快,經濟秩序特別是流通秩序混亂。這些情形在去年年中突出地表現出來。因此,從去年第四季度起開始進行必要的調整,大約需要用兩三年的時間。這種調整是為了鞏固改革的已有成果,併為進一步深化改革創造有利的條件。
這裡不打算講經濟體制改革中的種種具體問題,只就我們在改革中遇到的兩種傾向談一下看法。
一種傾向認為,這樣的改革不行,中國需要的是“補資本主義的課”
,或者說,實行全盤私有化,也就是重新走資本主義的路。知識界中抱這種主張的人只是極少數,但改革遇到困難時,這種看法就以各種形式較多地表現出來。
這種看法的主要根據是中國沒有經過資本主義階段。但是,在中國舊社會中,並不是沒有資本主義,而是資本主義
422
204胡繩文集
發展不起來,因而沒有過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在中國已經有了30年的生命,重新走資本主義的路既不可能,更不能為工人、農民、知識界的多數人所接受。
中國的社會主義的前身不是完全的資本主義社會,而是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佔統治地位,這一事實是必須重視的。
在過去“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