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部分(第3/4 頁)
我們党進行了反對教條主義的鬥爭,來克服這種簡單化、庸俗化的傾向,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實際結合起來,解決中國革命中的複雜問題。
進入社會主義時期之後,也出現了把馬克思主義簡單化、庸俗化的傾向。
“文化大革命”把這種傾向發展到極點。例如,階級鬥爭學說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理論,但是在已經基本上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之後,“以階級鬥爭為綱”
則是錯誤的。
社會主義是要實行公有制,但“愈大愈公就愈好”的公式是錯誤的。產生簡單化、庸俗化問題的原因很複雜,這裡可以說兩點:第一,我們從革命時期進入建設時期,1956年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的時候,面臨著怎樣把馬克思主義從指導階級鬥爭為主的革命,轉變到指導國家經濟建設上來的問題。但是,這個轉變沒轉好,或者說沒有認真地轉。整個國家工作沒有轉好這個彎,社會科學戰線也沒有轉好。
一直到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才開始實現了這個轉變。沒轉好這個彎是產生簡單化、庸俗化的重要根源。第二,在建國以後新的條件下,大量的群眾湧進了革命隊伍。他們
431
胡繩文集114
有革命積極性,有革命熱情,但是絕大多數文化偏低,還來不及接受系統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因而很容易接受那種簡單化、庸俗化的東西。以社會科學戰線來說,有大量的知識分子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學習馬克思主義;他們接受是真心的,學習是認真的。但是,要學好馬克思主義不是很容易的事情,特別是要把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研究很好地結合起來,真正把它作為指導,更不是容易的事情。因此,就不免產生一些生吞活剝的現象,就不免容易接受簡單化、庸俗化的說法,接受那種靠幾條引文來解答問題的方式。
我們現在一定要克服這種把馬克思主義簡單化、庸俗化的傾向。那麼,怎樣來克服呢?不能用一種簡單化、庸俗化來反對另一種簡單化、庸俗化,不能用一種片面性來反對另一種片面性。例如,我們黨批判了“文革”期間的“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錯誤,因為階級鬥爭已經不是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但是,階級鬥爭還在一定範圍記憶體在,我們還要研究舊社會和它對現在社會的影響,研究時還要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階級鬥爭觀點。實行開放政策,使我們面向世界。在世界範圍內,還有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之間不可能沒有鬥爭,但這個鬥爭不是以簡單的而是以很複雜的方式進行的。
我們是社會主義的獨立的國家,要搞外交,搞國際貿易、國際經濟合作,搞國際文化交流,這中間都是有鬥爭的。人家想用資產階級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世界觀來影響我們,使我們離開社會主義軌道。我們要抵制和反對資產階級的腐朽思想的侵蝕,這是長期的鬥爭。
在這些方面的鬥爭中,至少有一部分明顯地帶有階級的烙印。
當
432
214胡繩文集
然,講鬥爭不能採取“文化大革命”時的看法和做法,不能用幼稚的觀點來看待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我們必須對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關係、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關係有馬克思主義的全面的認識。歷史地看,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是兩個利益根本對立的階級。以資產階級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社會,和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社會,是對立的兩種社會制度,只有經過無產階級革命,前者才能過渡到後者。但是馬克思主義又充分承認,資本主義社會創造了比以往一切社會更高的文明,要建設社會主義社會就必須善於繼承和利用資本主義社會所創造的文明。為此,甚至有必要向資產階級學習。
由此可見,那種極端幼稚的、簡單的“興無滅資”的觀點必須克服。但克服這種觀點,並不是使我們走到另一極端去,好像已不需要區別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不需要區別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階級鬥爭理論已經過時,沒有意義了。我們是用馬克思主義的完整的理論來克服錯誤的觀點,而不是用一個片面反對另一個片面。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反對了那些“左”的、歪曲馬克思主義的東西,恢復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本來面目,把它的原理應用於中國今天這樣一種複雜的形勢,來解決怎樣按照中國的特點使社會主義向前發展的問題。越是在複雜的形勢下面,越是需要有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沒有馬克思主義指導,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