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部分(第1/4 頁)
423
胡繩文集304
行政手段為主,逐漸轉向以經濟手段為主的透過市場而實行的間接調控。改革前我們的商品經濟極不發達,市場機制極不完善,而如何把市場調節和計劃調節結合起來並沒有現成的經驗。因此,在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中遇到的困難和阻力是不小的。但是事實證明,為建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經濟體制,就必須學會建立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新秩序。我們稱之為:過商品經濟關。當前所要進行的調整,不是在改革中退縮,而正是為了過好商品經濟關。
在改革中出現的另一種傾向認為,一切困難和矛盾都是由於發展商品經濟,建立市場機制,放棄依靠行政手段的高度集中的體制而來。因此不如還是回到老路上去。這種傾向並不明確表現為許多人的主張。但是,人們對改革的艱難性和長期性估計不足,缺乏為之付出必要的代價的準備,並且在改革的近期實惠預期值過高的情況下,一遇到困難和曲折,這種傾向就會若隱若現地浮出來。
改革,就其對全社會的深刻影響來說,可以說是一場革命。但它不是過去意義上的革命,不可能在一個早晨把舊的經濟體制粉碎掉。許多矛盾和困難是由於新舊體制暫時並存的局面而來,有些則是從舊體制向新體制過渡中不可避免的,我們只能逐步使新體制健全地成長起來,最終代替舊體制。
回到老路上去,不可能為多數人認為是一種好的選擇,而且實踐已經證明此路不通。改革的道路是總結社會主義制度產生以來(在中國是近40年)的正面經驗和反面經驗而得到的結論。雖然走這條路會有風險,有困難,也難免有政策上的失誤,但是要使社會主義優越性充分發揮出來,我們沒有
424
404胡繩文集
別的選擇。抱殘守闕,只會使社會主義制度失去在這世界上生存下去的權利,更談不到擴大其影響。
第四,關於政治體制改革的問題。
經濟體制改革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政治體制改革。我們在黨政分開,權力下放,加強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精簡黨政領導機構,克服官僚主義,制止貪汙腐化等方面做了許多工作,採取了措施。但是,這些方面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好。
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是發揚社會主義民主,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發揚民主又必須同時加強法制。中國社會缺乏民主和法制的傳統。中國共產黨雖然在民主革命時期在它領導的軍隊和地區中實行民主制度,但在革命戰爭的條件下,民主是有很大侷限性的。全國解放後,我們又常滿足於“社會主義在本質上是民主的”這類說法,忽略了實際民主制度的建設。毛澤東在“文化大革命”中發動所謂“大民主”
,其本意是發動最廣大群眾,用群眾運動的方式消除黨和國家生活中的陰暗面,但是這種大民主只會造成自發的群眾騷亂,只能起破壞作用。
我們的政治體制改革要能適應經濟戰線上的改革和發展的步驟,不能滯後,也不能超前,必須有領導地、穩妥地、逐步地推進。當然不能重複大民主的錯誤。在建立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新秩序的同時,要建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新秩序,這可以說是我們要過的另一關。
社會的多元化是個事實。毛澤東提出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概念,至今仍應認為是有價值的。他的意思是,社會主義社會有許多人民內部矛盾,必須用不同於處理敵我矛盾
425
胡繩文集504
的方法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學會如何在民主和法制的軌道上解決種種人民內部矛盾,確實是我們要學習的一個重要課題。
至於多黨制問題,在中國共產黨以外有八個民主黨派。
我們實行在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不可能也不應當實行西方式的多黨制。
我們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其中心就是堅持黨的領導和堅持社會主義。黨的領導必須改善和改造。許多舊的領導方式不適用了,必須探求適合於新的條件的方式,否則黨的領導就堅持不了。社會主義的舊模式必須透過改革開放而得到改造,否則社會主義制度也是堅持不了的。
堅持馬克思主義是四項基本原則中的另一項。在中國一部分知識界中存在著不同程度地懷疑和否認馬克思主義的傾向。不能靠法律和政治權威來消除這種傾向。我們以為,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形勢的發展對馬克思主義是一個挑戰。我們應該勇於接受這種挑戰,回答現實生活中提出的許多新問題,使馬克思主義有新的大發展,否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