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部分(第3/4 頁)
年的歷史分成七個時期。但如果把每次革命高潮時期和在它以前的準備時期合併起來,那就成為四個時期了。這四個時期就是:第一,從鴉片戰爭到太平天國失敗(1840—1864年)。
本書中的第一編就是寫的這個時期。學術界中有人認為這一時期的下限不應當擺在1864年,而應該擺在1873年,但是1864年天京的淪陷畢竟是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明顯標誌,在這以後若干年間雖然還有太平軍餘部、捻軍的活動及其他農民起義,但那只是第一次革命高潮的餘波,歷史透鏡的聚光點已經漸漸移到別的方面去了。
第二,從太平天國失敗後到義和團運動(1864—1901年)。這一時期在本書中佔了兩編(即第二、第三編)。對於這一時期的下限學術界也有不同看法。
有人認為應該是1905年而不是1901年。
但是在我看來,1901年以後的幾年,已經是從1905年起的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領導的革命運動的準備時期(“秀才”開始造反了)。還有人認為應該把1864年到1894年或1895年劃為一個獨立的時期,而把這以後的一個時期劃到1911年。我認為,如果分得過細一點,是可以把1864—1895年劃為一個時期的,但這時期對於第二次革命高潮說來是個準備時期,戊戌維新運動和義和團運動都是這30年中社會政治發展的結果。
至於把這一時期的下限劃到191年,那就把第二次革命高潮和第三次革命高潮合併在一起,在我看來是不適當的。總之,1901年是一個重要的劃時期的標誌,當然不是因為這剛好是20世紀的開始,而是因為在這以
663
胡繩文集346
前和在這以後,社會政治力量的配置有了明顯的變化。
第三,從義和團運動失敗後到辛亥革命(1901—1912年)。這是本書中的第四編。本書不採取辛亥革命到1913年的所謂“二次革命”的失敗才宣告結束的看法,也不採取把這個時期一直延長到1919年的看法。因為在1912年袁世凱取得政權時,辛亥革命的高潮已經終結。
第四,從辛亥革命失敗後到五四運動(1912—1919年)。
這是本書的第五編。這是從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過渡的時期,因此是不宜於和第三次革命高潮時期合為一個時期的。
以上就是這本書的基本結構。
這本書,本來是想寫成一本可供一般讀者瀏覽而不至於感到十分枯燥的書。這個目的未必能夠達到。書中固然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但也儘可能吸取了學術界的已有的研究成果。
由於自己能力的限制,而且見聞不周,無論學術界以往的成果,還是近幾年的新成果,一定還有不少是應該吸取而沒有能吸取的。
對於我從他們的著作中得到啟發和養料的作家們,對於在寫作過程中給我幫助的朋友們,在此一併表示感謝。
1980年2月
664
46胡繩文集
談《胡繩文集(1935—1948)
》
問:胡繩同志,最近我們看到了《胡繩文集(1935—1948)
》。這本書收有170篇文章,七十多萬字。根據時間推算,這些文章是您在18歲到30歲時寫的。
您能不能談一談,為什麼您能在這樣年輕時就寫出這麼多文章?
答:我在30歲以前寫的文章,實際上還不止這些。我在編輯這本文集的時候,把收集到的文章選擇出大約一半,編在這個集子裡面。其他還有些文章已經收集不到,而且大多我也不想去收集了。在那些年代裡,我還寫過、出版過六七本專題的書。在那時期,我寫的東西可以說是相當多的。
為什麼要寫這麼多?主要由於客觀的需要。那時是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客觀上確有許多問題、許多現象使人心神不安,使人苦惱,使人激奮,需要思考,需要評論。而且也有些報紙、雜誌要我寫文章。我當時雖然還有些別的工作,但主要工作就是為報紙雜誌寫文章。
問:那麼胡老,請問您是怎樣開始寫作的?
答:要說開始寫作,那麼我和其他所有的人一樣,最初的寫作就是在小學、中學的作文課上。但我在學生時已經開始寫作文課以外的文章。
記得在初中時候曾和兩個同學一起,
665
胡繩文集546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