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部分(第2/4 頁)
於放置器械和屯兵用的。
在迷糊狀態下,巴拉米揚、瓦勒良、何伏帝延等人和各國使節們一起走進高大地箭樓,穿過高大的城門後便走進了寬大的甕城,接著穿過甕城才走進長安城中。
一走進長安城中,瓦勒良、何伏帝延等人覺得自己和巴拉米揚一樣,都是來自荒蠻地區地未開化人士。
路邊上站滿了熱情的長安居民。一眼望去幾乎沒有邊了。這些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紛紛向被擁在中間的曾華歡呼,要不是路邊早就被侍衛軍把守得非常嚴實,估計能直接衝到曾華的馬前。
隊伍在歡呼的人群中緩緩前進,然後又走過一道箭樓和甕城,進入到內城,當他們站在三臺廣場上,他們震撼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方,按照異世一句很時髦的話。他們已經徹底被“雷到”了。
王猛、謝艾、車胤、毛穆之、樸等人領著一干文官武將在中書省臺前恭迎曾華一行,兩相見禮後便引著往臺階上走。
沿著高高地臺階往上走。巴拉米揚等人覺得自己似乎要走到天上一樣。走上長長的臺階,巴拉米揚等人看著那氣魄宏偉的三臺建築。心裡有了一種想俯首稱臣的衝動,在那一刻他們覺得自己來到了天庭一樣,因為在他們的心目中,只有天庭才有那種雄視天下、萬國來朝的氣魄。
中書省的廣議堂裡,密密麻麻坐滿了中書省的朝議郎、門下省的奉議郎和尚書省地侍郎、郎中,足有近八百餘人。而巴拉米揚、瓦勒良、何伏帝延和各國使節列席,只是分坐在兩邊的席位上。
看到曾華走進來,所有地議郎官員全部起來,紛紛用手裡地紫木笏擊打著自己身前的桌子,發出非常有節奏地噼裡啪啦的聲音,這是中書省和門下省議事的規矩。據說是有一次王猛在中書省述職政事時,做為旁聽者的大將軍曾華忍不住搶過旁邊朝議郎的笏板在桌子上敲起來,以示自己對王猛的歡迎,後來當王猛講到精彩時,忍不住站起身來鼓掌,於是敲笏迎接和鼓掌示好便在中書省和門下省變成了慣例。
今天曾華是以河中道行軍大總管的身份來進行永和西征案的彙報,所以也受到中書省和門下省用如此慣例來歡迎。
曾華走到正中的講臺前,整個廣議堂便鴉雀無聲。
“永和二年秋天,我得北府三省授命,任職河中道行軍大總管一職,主領永和西征案事宜。永和二年冬十一月,我永和西征軍先遣軍由河中西道行軍總管先零勃率領,攻破大宛貴山城,滅其國;永和三年夏五月,我軍攻破康居者舌城。滅其國,並毀其城,勒石立碑,彰討胡令於羯胡故地;秋九月,在波悉山大敗波斯、吐火羅聯軍,斬首十萬餘;秋十月,佔據悉萬斤城,改名為昭武城;永和四年春三月,大敗貴霜國,俘其國王;永和四年夏四月。大敗天竺軍,斬首累積五萬餘,其國王遣使乞降,夏六月,分別與波斯、貴霜、天竺三國簽署昭武協議,詳細條款另述,粗略計得人口五萬六千餘,錢財約摺合三千五百萬銀圓。至此,永和西征案完結,我軍大勝!”
聽到這裡。廣議堂所有地議郎官員都忍不住站起身來,拼命地鼓掌,整個大堂頓時響起一片雷鳴般的掌聲。一直持續了半刻鐘。
第二日,曾華以北府元首的身份在三臺廣場舉行盛大的勝利閱兵式,數十餘萬百姓聞訊趕來參加。
由各參戰廂軍、府兵抽出獲勳將士三千餘人,組成了十個方陣。這些得勝的將士頭戴禮冠頭盔,身穿藏青色羊呢絨軍裝禮服,一個個高昂著頭,或騎著馬小步走來。或列隊正步,整齊地從三臺廣場前走過。第一方陣是騎兵部隊,他們手持著所有參戰部隊的軍旗,率先走過廣場前,接著是英雄前鋒營,英雄堅銳營,英雄驍騎營,英雄神弩營,英雄虎槍營。英雄長弓營,英雄石炮營。一一列隊走過三臺廣場。接著兩營是各部隊獲得銀質虎威勳章以上的功臣六百餘人。分成兩個方陣。他們手裡持的卻是在各個戰場上繳獲而來的敵人戰旗,有大宛國的。有康居國地,有粟特諸國的,也有波斯國的,貴霜國的,天竺國的,吐火羅諸國的,這些代表北府軍勝利的旗幟被頭朝下垂在地上持著,在走過曾華面前時,它們被紛紛丟棄在曾華和眾多議郎、官員面前。
儀式最後,曾華走下中書省臺階,全副鎧甲,騎上了風火輪,然後率領十六位騎兵衛士,策馬從中書省臺的右邊跑了過來,在丟在地上的各色戰旗上來回踩了三遍,然後立在中間。
看著滿臉興奮的數十萬百姓,曾華拔出佩劍,高舉在手,大聲高呼道:“華夏威武!”
一瞬間,數十萬人齊聲歡呼道:“華夏威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