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在中國連年戰亂的年代(1)
一 在中國連年戰亂的年代,初出茅廬的葉劍英毅然決定追隨孫中山革命,在叛軍炮轟總統府的關鍵時刻,保衛孫中山脫險
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如春秋戰國一樣,正處在軍閥混戰的年代。盤踞北方的有北洋軍閥分裂後的皖系段祺瑞,直系馮國璋、曹錕、吳佩孚,奉系軍閥張作霖,山西軍閥閻錫山,南方有西南滇、桂軍閥和粵系軍閥各地的老新軍閥、大小軍閥,多如牛毛,分散割據,互相廝殺,真是“政事兵亂,無年無月”,好端端的一箇中華民國被搞得烏七八糟,國無寧日,民不聊生。這些軍閥長年混戰無非為了爭奪地盤,爭掌政權,一個一個登臺表演,像走馬燈一樣,正如那句古話所說:“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只是不知道何時收場。
生於亂世的葉劍英離開梅州東山中學,為尋找生路,漂泊南洋,遠走他鄉,後來考入雲南講武堂。經過兩年半的艱苦訓練,於1919年底結束了昆明的習武生活。但何處是用武之地?面對新的軍閥混戰局面,是加入軍閥的軍隊,坑國害民,升官發財,還是跟隨孫中山,艱苦奮戰,進行民主主義革命,救國救民?在葉劍英面前擺著兩條路,需要當機立斷,作出抉擇。從少年時代起受過革命思想薰陶影響的葉劍英,毅然選擇了孫中山。
拒絕桂系軍閥劉志陸的挽留,
投奔孫中山組建的建國粵軍
1920年剛剛從雲南講武堂畢業的葉劍英,由昆明返回廣東梅州家鄉,一心想用自己所學到的軍事知識投效孫中山的國民革命。但沒料到孫中山當時已被盤踞在廣東的桂系軍閥陸榮廷、莫榮新所排擠,離開廣東去了上海。
茫茫人生路,何處是歸程?年輕的葉劍英日夜苦思,不得其果。一次偶然機會,聽友人閒談得知,潮梅鎮守使劉志陸是梅縣人,又是雲南講武堂出身,當時正在網羅人才。他經人介紹想會一會這位“父母官”。
葉劍英來到潮梅鎮守使的官邸,通報之後,劉志陸派他的副官出來迎接。兩人相見,敘鄉情,談學識,熟悉起來。劉志陸見葉劍英儀表堂堂,舉止穩重,談吐風雅,已是喜歡幾分,但他故意擺出老資格和官架子,大吹大擂自己當年參加護國靖國之役的戰功和鎮守潮梅的政績,然後轉入正題說:“眼下莫督軍有令,要擴充人馬,我這裡參謀處正缺人手,你來得正好,楚材楚用嘛!”
葉劍英聽他開口便提廣東督軍莫榮新,曉得他是“身在粵土心在桂”,便在自己心頭上加了一把鎖。
劉志陸見這位後生沉默不語,便裝出憂國憂民的樣子,神秘地說:“老弟剛出校門,對天下事有所不知,現在陳炯明在漳州招兵買馬,窺測廣東,大有交兵之勢!”
葉劍英倒吸了一口冷氣。為了弄清底細,乾脆來個打破沙鍋問到底:“聽說,陳炯明統帥二十營粵軍入閩是莫督軍同意點撥的,怎麼又會有變故呢?”
“說來話長,這一層老弟就更不清楚了。”劉志陸自詡見多識廣,講起“援閩”粵軍的歷史,頗有感慨地說:“當年莫督軍讓陳炯明去福建征討那裡的李厚基,是‘借刀殺人’之計,陳軍即使不被吃掉,也會被北軍打得落花流水,以消除桂軍的心腹之患,不料孫中山把它看作是命根子,全力支援這支軍隊,如今不但沒有削弱,反而成了氣候!”
葉劍英聽了心裡暗自高興。
他經過與劉志陸的一席談話,進一步弄清了“援閩”粵軍的歷史和現狀,知道這支部隊與孫中山有著血肉聯絡,心裡不住地叫好,已經打定主意去漳州投軍。但是劉志陸的態度究竟怎樣?他畢竟是廣東人,擁護過孫中山,現在是否死心塌地跟著莫榮新幹到底呢?葉劍英覺得還需要試探試探,於是單刀直入地問道:“以總司令高見,陳炯明正在窺測廣東,伺機而動,那麼,桂軍與粵軍還要開戰嗎?”
“這很難說。”劉志陸以手撓首,有意迴避。葉劍英抓住不放,緊緊相逼:
在中國連年戰亂的年代(2)
“中山先生是中國當今第一偉人,總司令也曾擁護孫中山先生反袁護國,貴軍中又多有粵籍人民,如果桂粵兩軍發生衝突,請問將軍如何處之?”
劉志陸板起面孔,好半晌沒有作答,思量著說:“我想最好不要出現這種局面,這件事慢慢再議,我勸你留下來,還是那句老話:楚材楚用嘛!”
葉劍英用眼睛瞄一瞄劉志陸案頭擺放的《東周列國志》,慢聲細語地說:“將軍對春秋戰國很有研究。小弟不才,豈敢與當年楚國大夫伍舉相比?伍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