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碎“四人幫”之後偉大歷史轉折的新時期,他撥亂反正,薦賢舉能,堅決支援和維護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為加強黨的建設和社會主義四化建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總之,在這些重大歷史關頭、關鍵時刻,葉劍英不知經歷多少驚濤駭浪,遭遇多少迷霧暗礁,但他始終能保持清醒頭腦,沿著正確航向,勇往直前,做到“大事不糊塗”。
序 言(2)
有人提出,葉劍英為什麼能夠做到這一點?這是個十分有意義的問題,值得認真探討,從中得到啟迪和教益。馬克思主義認為,對於歷史人物和事件必須放在一定的歷史範圍內,即放在歷史和時代的大背景下面加以考察。既要考察其歷史的客觀必然性,又要研究其個人的主觀能動性。
馬克思曾引用愛爾維修的話說:“每一個社會時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偉大人物,如果沒有這樣的人物,它就要創造出這樣的人物來。”列寧也說過:“偉大的革命鬥爭會造就偉大人物,使過去不可能發揮的天才發揮出來。”這就是人們通常說的“時勢造英雄”。
葉劍英同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中國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一樣,生長在20年代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在內憂外患、災難深重的舊中國所發生的政治、經濟、社會嚴重危機,急於擺脫貧困和壓迫的群眾情緒,風起雲湧、疾風暴雨的革命大潮,呼喚著能夠改變中國命運的偉大人物站出來,帶領千百萬群眾掃除障礙,改天換地,創造一個新世界。
葉劍英等一批老一輩革命家正是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大趨勢下面應運而生,被“創造”出來,反映了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根本願望,在重大歷史轉折中發揮了自己的“天才”,起到了推動歷史程序的作用。
當然,這樣說,並不否定人的主觀因素,並不抹煞領袖人物個人品質、才智在歷史上所發揮的作用。馬克思主義者在承認“歷史上的活動和思想,都是‘群眾’的思想和活動”(恩格斯語),承認歷史是人民群眾所創造的時候,從來沒有否認傑出的個人所起的特殊作用。還是列寧說得好:“歷史必然性的思想也絲毫不損害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因為全部歷史正是由那些無疑是活動家的個人的行動構成的。在評價個人的社會活動時會發生的真正問題是:在什麼條件下可以保證這種活動得到成功呢?有什麼東西能擔保這種活動不致成為孤立的行動而沉沒於相反行動的汪洋大海中呢?”葉劍英是在中國革命土壤上鍛鍊成長的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黨和國家、軍隊的卓越領導人。他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每一個關鍵時刻所發揮的重大作用,當然不是個人“孤立的行動”,而是人民群眾意志的體現者。歷史實踐證明,他並非那種脫離群眾的“孤立的行動”而被沉沒於“汪洋大海”之中,相反的,他始終站在時代的潮頭,按照黨所指引的正確航線,順應歷史潮流前進,勝利到達光明的彼岸。尤其在歷史發展的每個重大關頭,他能適應時代的需要,正確認識和分析所處的歷史的客觀條件,正確把握群眾的情緒和要求,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作用,掌握駕馭社會轉折的主動權。正如江澤民同志代表黨中央對這位老革命家所品評的:“葉劍英同志具有偉大的革命膽略和高超的鬥爭藝術,在重大和緊要的歷史關頭,總是挺身而出,力挽狂瀾,為黨的事業做出了特殊貢獻。”在紀念葉劍英誕辰100週年座談會上,江澤民同志引用葉劍英“矢志共產宏圖業,為花欣作落泥紅”的詩句來高度概括這位偉人奮鬥不懈的光輝一生。稱讚他黨性堅強,信念堅定;無私無畏,有膽有識;胸懷寬廣,謙虛質樸;顧全大局,團結同志;嚴於律己,一身正氣;好學深思,實事求是。正是這些崇高思想和寶貴品質,加上他豐富的學識,傑出的才能,廣袤的閱歷,在長期實踐中積累的鬥爭經驗,才使得他在重大和緊要的歷史關頭,在各種嚴峻的考驗面前,審時度勢,慮善而動,表現出深邃敏銳的全域性性戰略思考,正確認識社會變動和發展的客觀規律,從而能及時準確地判斷和把握歷史契機,機智果敢地作出轉折性的重大決策,一次又一次挽救危局,化險為夷,為黨和人民做出重大貢獻。真正做到“臨危而智勇奮,投命而高節亮”。
在這本書裡,試圖本著歷史唯物主義原則,採用求真紀實的筆法,記述葉帥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重大和緊要的歷史關頭所做出的傑出貢獻。這僅僅是葉帥半個多世紀革命生涯的一個側影,遠遠未能反映他的全部歷史輝煌。而要全面深刻地記述這位偉人的傳奇一生,那則需要撰寫幾部專著才有可能辦得到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