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3/4 頁)
高興地說,你們趕快向小平同志彙報請示。鄧小平聽了廣東省委領導人彙報,極感興趣。他聽說,劃一塊地方搞開放,老定不下個名來,當即表態:“就叫特區嘛,陝甘寧就是特區。”以後又說,中央沒有錢,你們自己搞,要殺出一條血路來!這一年4月中央工作會議正式提出設立“特區”後,6月1日下午,葉劍英接見正在廣州參加省委三級幹部會議的地、市、縣委書記,講話說:中央決定廣東、福建先走一步,把廣東作為試點。廣東搞好了,可以推動全國,促進全國。搞不好,也會搞亂全國的。同志們要努力,你們要帶好頭。並要求他們儘快草擬一個經濟特區條例,再上報中央。
這一年,葉劍英離開廣東,步入山東。9月8日,出海視察內長山列島,向海島駐軍、民兵、漁家兒女詢問海防建設和農漁業生產問題,對漁家婦女採集石球生產出口,磨破手指,血染白石,甚為讚歎,以詩紀之:“內長山島月牙灣,勤事漁農並石田。昂價石球生異彩,婦孺豈惜指頭艱。”他到煙臺、青島,於9月19日參觀青島啤酒廠,為之題寫了“天下論英雄,啤酒無須煮”的古典新句。
葉劍英足跡遍及祖國大江南北,每到一地,都與中央和各地領導和群眾一起,不斷地商討和解決振興經濟、加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1980年初,在即將召開五屆人大三次會議前夕,葉劍英以耄耋之年,病弱之軀,依然精神抖擻,再度到廣東、湖北等地視察。從4月27日開始,他和吳南生等廣東省委的同志一道到深圳、蛇口、珠海,參觀市容和工商業,聽取該地區領導彙報經濟特區建設情況,與幹部、工人、市民座談,徵求意見,研究政策措施,進一步解決開發經濟特區的問題。當時對創辦特區有人贊成、有人懷疑、有人反對,葉劍英經過又一次實地調查,堅定了信心,對深圳、珠海市的領導同志說,你們辦得很好,希望大家努力,勇於創新,大膽引進外資,把特區建設好。5月4日,葉劍英在中共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習仲勳陪同下,飛往海南島三亞鎮。在這裡,他會見了中共海南行政區、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和部分縣、公社以及農墾部門的負責人。他極其關心海南島的開發,鼓勵海南島的幹部、群眾說,要充分發揮這裡的有利條件,加速糧食和橡膠、胡椒、咖啡等熱帶作物的生產,要求大家處理好國營農場和當地公社、生產隊的關係,雙方要互相幫助,互相支援,團結一致,鞏固工農聯盟,增進民族團結,共同把海南島建設好。他還重訪了國營興隆華僑農場,聽取了農場負責人的彙報,並作了指示。他返回榆林港,會見了當地駐軍負責人,觀看了海軍艦艇的編隊訓練。在浪花飛濺的南海岸邊,他勉勵當地駐軍要努力搞好部隊建設,加強訓練,加強國防。從5月13日開始,葉劍英再次來到家鄉梅縣地區視察。他接連幾天到農村、學校,重點視察了他的母校東山中學和丙鎮中學(即三堡學堂),在東山中學,葉劍英與師生親切交談,興致勃勃地觀看了丙鎮中學和東山中學女同學的足球表演賽,並同運動員一一親切握手。在看臺上,他手持話筒,向幾千名學生和群眾講話,讚揚學生們精力充沛,生氣勃勃,親切地說:“我向老師們、同學們問好!希望同學們刻苦學習,提高文化,為祖國的四化建設努力奮鬥!”
粉碎“四人幫”後(9)
在丙鎮中學,他認真聽了校長的介紹,然後緩步走進他少年時期讀書的課堂和臥室,同老師們交談改進教學問題,並一起照了相。5月14日中午,葉劍英頂著火辣辣的太陽回到雁洋下虎形村故居。他看到原來坎坷不平的土路被整修一新,原來光禿的虎形山上栽下了千百棵沙田柚、柑橘、三華李、荔枝等果木,穿上了綠色的盛裝,看到隨風揚起的碧綠稻海和如錦如繡的菜田,聽鄉親們說吃飽了肚子,基本上解決了糧食問題,感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春風吹進了山區,他高興地說:“變了,變了,黨的政策在這裡落實了!”
葉劍英走進他當年出生的簡樸堂屋,在雙親遺照前佇立良久。觸景懷舊,感慨吟道:
“八十三年一瞬馳,木窗燈盞憶兒痴。
人生百歲半九十,萬丈霞光值暮時。”
葉劍英依依不捨地告別了家鄉父老,6月中旬,又到浙江、江蘇兩省視察,7月冒著酷暑,再次來到湖北省視察,然後返回北京。
回京後,他抓第一件大事就是主持全國人大常委會審查批准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第一次從政治上法律上為開闢和建設深圳、珠海等經濟特區奠定了基礎。
與文化教育科學藝術界人士交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