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2/4 頁)
術的變化。坦克的“楔”形隊形被“鍾”形隊形所代替。“鍾”形隊形.就是超重型坦克在中央,中型坦克在左右側後成八字形,輕型坦克在重坦克後邊,隨時準備實施追擊。這種隊形對壓制反坦克的寬正面火力是最為有效的。坦克指揮官,同所有重武器的觀察員一起,在“鍾”形隊形內緊隨先頭的中型坦克行進。他利用無線電臺與戰鬥轟炸機和支援地面部隊的其它飛機進行聯絡。乘坐裝甲輸送車的工程兵在“鍾”形隊形中先頭坦克之後跟進,隨時準備在地雷場開闢通路。編成這種隊形實施進攻,如能組織好各兵種的密切協同,一般都能獲得成功。
夜間進攻是經常帶有某些恐怖感的。為能在夜間突破縱深梯次配置的對坦克防禦,採取了其它一些辦法。夜間要選擇便於坦克行動的地形,天候條件要好,最好是月夜。進攻部隊的指揮官應在白天勘察地形。由於我們的坦克上沒有適用的羅盤,夜間應沿易於辨別的公路或鄉間土路行進。即使在夜間進攻,“鍾”形隊形也是適用的。前進時的隊形要稍密集一些,坦克的間隔也要縮小。夜暗對防禦的火炮影響很大,經周密準備的夜間進攻,一般也不會遭受很大損失。當然,在夜間條件下,需要有訓練有素的軍官和熟練的坦克駕駛員。
坦克成功地對付縱深梯次配置的反坦克防禦,要作到以下幾點: ' 注:這幾點適用於一九四三年的條件。總的來說,後來也適用,只是有的情況有了一些變化。例如,新型坦克已不需停下來射擊。 '
(1)利用一切可能進行空中和地面偵察。
(2)進攻的坦克部隊應儘量多編一些超重坦克,使用在主要突擊方向上。
(3)火力的集中要迅速而有效,坦克除進行射擊外,一般不得停頓。
(4)支援進攻的所有重武器的觀察員都要坦克跟進,坦克指揮官和空軍之間要保持無線電聯絡。
(5)乘坐裝甲輸送車的工程兵必須尾隨坦克跟進。
(6)輕型坦克應隨時準備發展戰果。
(7)在整個戰鬥過程中,應利用專門的裝甲車輛為坦克補給油料和彈藥。這是一項艱鉅任務,需要有很多的經驗。
(8)坦克應配有煙幕罐,以迷盲敵人反坦克武器的射手。分隊和部隊指揮官還要有彩色發煙訊號彈,以便於指示目標。
(9)夜間進攻時,坦克要配有測向器材。
俄軍對轟炸的反應
經驗表明,俄軍計程車兵有一種驚人的經受猛烈炮擊和轟炸的能力,俄軍指揮部在受到炮兵和航空兵的轟擊而遭受慘重損失時,竟然能夠無動於衷地堅持執行其預定計劃。俄軍對即使是非常猛烈的轟擊也沒有什麼反應,這一點當然不是在“堡壘”戰役中才表露出來的。這個問題是值得思考的。促使他這樣作,可能有以下一些原因。
多數俄軍士兵的禁慾主義以及他們對事物反應的呆笨,使他們對於損失麻木不仁。俄軍士兵對他們自己的生命並不比對同志的生命更珍惜。他們可以泰然自若地踏過戰友們的屍體甚至連眼也不眨一下,頑強地繼續進攻,或堅守上級令他們防守的陣地。再艱苦對他們也不會產生影響,甚至是對此毫不在乎,不管是炸彈還是炮彈的爆炸都對他們不起作用。
俄國計程車兵在性格上比較柔順,但是,他們訓練有素,可以一絲不苟、毫不遲疑地去執行命令。俄軍中有鐵一般的紀律,指揮官和政委們所給予的懲罰是很嚴峻的。無條件執行命令是他們軍隊制度的特徵。
據我所知,在這次大戰中士兵們對共產主義的理想並沒有表現出明顯的熱忱。然而,可以預料,將來打仗,俄國士兵在他們對“主義”信仰的驅使之下,還會去執行最無意義、最愚蠢的命令。俄軍對炮轟無動於衷並不是什麼新鮮事情,這一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就明顯表露出來了。考蘭科特在描述1812年博羅季諾之戰時也提到了這一點。他描寫俄國人如何“在猛烈的炮火轟擊之下堅定不移”,並且提到:“俄軍在四面受敵的情況下,儘管隊伍被炮火打亂,仍舊能夠不斷地收攏部隊堅持下去。”他接著寫道,“使人非常迷惑不解的是,俄軍對奪得的碉堡和陣地竟能如此地死守不放,最後我們只抓了寥寥無幾的俘虜。”最後,他引拿破崙的話說,“這些俄國人寧願去死,也不願忍辱求生,這使我們毫無辦法。”
關於俄軍指揮官的情況,可以歸納這樣幾點:
(1)幾乎在所有的情況下,他們都堅決而嚴格地執行命令或預先定下的決心。他們不管情況有什麼變化,也不管敵方有什麼反應,更不管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