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1/4 頁)
�兇�π邢�韉亍4笮邢�淘蟯��ü�胤繳系鬧薪榻�蹺鋟⒙舾�鋇氐鬧詼嗌碳一蟶譚範�
隨著商業的發展,行會產生了。行會原為唐初在商業區按街區(“行”)劃分的商人組織‘比較重要的行會通常從事穀物、鹽、茶葉、絲等基本商品的買賣活動或開辦錢莊。這些行會的業務規模往往很大,如11 世紀時一個行會在京城就有100 名穀物行銷商,據說他們的收人每年高達l000萬兩白銀之多。
外貿
外貿的發展也反映了當時商業的繁榮,而且它也是推動當時商業革命的主要力量、、漢時的絲綢之路早已廢棄,這時中國主要是一與遼和西夏進行交易。這些地方的人對中原的產品如絲和茶情有獨鍾,而且遼、金、西夏境內的幾百萬漢人也促進了對這些商品的需求。宋朝從這些出口貿易中賺得的錢不但足以償付歲貢,另外還可以從北國購進馬匹以備邊防之用。
海外貿易對當時中國經濟的發展大約起到了更大的促進作用。中國自東漢以來即與印度、中東保持著密切的海上貿易往來,但直到8 世紀時中外貿易才得到飛速發展,從而迎來世界歷史[首度海外貿易的繁榮。至於歐洲人在16 世紀早期到達亞洲南部沿海通商,則標誌著西方歷史上跨洋交往階段的開始。
造船和航海技術的發展促進了當時海上貿易的發展:宋時已出現靠槳和帆航行的大型船隻,密封的橫艙壁亦已開始使用,這就大大減輕了漏水沉船的危險。中國人至晚在3 世紀就已經知道了磁極,有一本古書亦清楚記載,中國人在1119 年之前已在海船上使用羅盤了,而之後數十年羅盤才經阿拉伯人傳入了歐洲。當時西亞在伊斯蘭教興起後勢力大張,這大約也促進了當時海上貿易的發展。事實上,中國的大部分海外貿易起初即控制在伊朗和阿拉伯的穆斯林手中。不過促進貿易發展的最大因素還是由於中國唐宋時期的空前繁榮吸引了大量外商,當時中國的商品從日本到東非一向都是暢銷海外的。
海外貿易的繁榮漸漸改變了中國人對外部世界的看法。原先偏遠無名的東部和南部沿海地區漸漸成為中外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區,而一度為中國門戶的西北諸省則漸漸淪為邊遠的內地。宋時外貿活動主要集中在南部沿海和長江下游的幾大港口城市,並由市舶使統一管理。8 世紀時政府為了徵稅方便,規定對外貿易只能在幾個官方指定的港日城市進行,而外貿稅在宋時成為政府的一大財政進項。晚唐和北宋時的外貿業務主要以廣州為中心,但到了南宋時,位居福建產茶、產瓷中心的泉州(馬可? 波羅稱為zayton; )後來居上,取代廣州成為當時的外貿中心。
9 世紀時朝鮮人控制了中國與朝鮮、日本的貿易,而阿拉伯人和印度人則控制了中國與南亞、西亞的絕大部分生意:這些外國人住在各港口城市的指定地區並按照各自的風俗、法律行事,享有與現代治外法權相類似的權利,但其中並無文化優越論的意味在內。西亞人帶來了伊斯蘭教並在中國建立起清真寺。外國商團往往規模龐大,據記載,8 世紀時廣州和揚州的外商人數已高達好幾千。宋朝時中國商人漸漸在海外貿易中佔據了優勢,到了宋代晚期就控制了中國對朝鮮和日本的貿易業務。這樣,中國人的內陸民族性格就漸漸獲得某些海洋性民族的特徵,中國的商船開始遠赴重洋進行商業胃險,後來甚至一路開到非洲。
當時中國外貿的狀況表明,中國在世界經濟格局中已佔據了主導地位中國的進口商品,除了精美的棉紡織品外,大多是馬匹、皮革、珠寶、香料、象牙和熱帶地區的奇珍異玩另一方而,中國的出口商品,除去一些礦產,大多為加工產品,像書籍、繪畫和工藝品暢銷朝鮮和日本(這些國家的高雅文化也是從中國傳入的); 中國的銅錢通行於東亞和東南亞地區,而絲織品和瓷器則在各地都亦受到歡迎:今天遠至桑給巴爾都發現了宋瓷的碎片,波斯灣和埃及的一些中世紀商業城市遺址中也發現一了大量宋代瓷器的殘片。
發達的貨幣經濟
晚唐和宋時經濟非常發達,從當時發達的貨幣制度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來。銅錢早在東周後期就已經出現,並且在後世一直得到廣泛的使用,到了晚唐至宋代不但鑄幣數量大增,貨幣制度亦趨向複雜,貨幣在貿易和國家財政中的重要性也隨之提高了。
749 年政府的現金收入不過200 萬貫,但到1065 年,宋朝一年賦稅的現金收人已高達3700 萬貫,而到了南宋,現金收人在政府收人中的比重更全面超過了穀物和紡織品,唐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