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第4/4 頁)
病而見神見鬼,他在病中閱讀這些小冊子後認為,他病中見到的正是天父耶和華、天兄耶穌,而本人則是天父的幼子,為拯救世人而降下兒間。洪秀全與廣州的新教牧師曾有短暫交往,但鼓吹武力和復仇的《 舊約》 對他產生的影響更大。他全盤接受了“摩西十誡”的思想,但對“登山寶訓”的內容卻棄之不顧。
洪秀全及其同事傳教數年後建立了自己的軍隊。這一過程具有典型的時代特色。由於官府對盜匪和地方糾紛已經無能為力,地方上經常自辦團練以維護本地治安。這些“民兵”通常領取報酬,並由當地縉紳指揮領導。他們有時會發展為秘密會社或宗教組織,並向當地勒索保護費或孝敬錢。不過,隨著官府勢力的衰敗,這些會社之間常常發生衝突爭鬥。就像成吉思汗崛起前的蒙古各部一樣,這些組織也往往由一鐵腕人物統一為一個龐大的“幫”會組織。
洪秀全及其追隨者於19 世紀4O 年代末組織的“拜上帝會”吸引了各個階層的不得志者,如客家人、天地會成員、盜賊及流離失所的農民等等。他們於1851 年7 月在廣西金田村揭竿起義,於1851 年9 月攻克廣西永安州後建立起了軍政制度。洪秀全自封為“太平天國”的天王。“太平”一詞在經書中屢見不鮮,中國歷史上有多次農民起義即以此為名號,有些朝代亦採用“太平”為年號,而《 聖經》 譯人中國後,“太平”又獲得了新的含義。出身燒炭工的楊秀清(約1820 一1856 年)被封為東王,領中軍主將。其餘人亦封為北王、西王、南王、翼王,皆受東王節制。
清軍久攻永安不下。1852 年4 月太平軍突圍北上,沿途隊伍不斷得到壯大。由於缺少火炮,他們未能取下桂林和長沙,但於1853 年初攻克了武昌,繼而渡江而下,於1853 年3 月佔領了當時中國的第二大城市南京。這是太平天國的勝利頂峰,此後便是互有勝敗的相持階段。太平軍曾派大軍北伐,因失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