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第1/4 頁)
新任英匡全權代表璞鼎查在英軍大獲全勝的情況下與清政府進行談判,滿清政府為求自保不得不向英軍求和。清朝的皇帝作為異族征服者的後裔,對“勾結外夷”的漢奸格外敏感。當時走私活動及香港的秘密會社也分外活躍。清政府感到軍事上的一系列失敗將會動搖其在中國的統治,因而有必要向英軍做出妥協讓步,於是道光帝另派一名宗親省英向英軍求和。林則徐的禁菸大業失敗了。
《南京條約》
1842 年8 月29 日,看英與璞鼎查簽訂了《 南京條約》 。條約廢除了公行對廣州外貿業務的壟斷,允諾施行“公正合理”的關稅,並將香港割讓給英國,同時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另外還向英國賠款2100 萬銀元。1843 年至1844 年又先後簽訂了《 虎門條約》 (1843 年10月8 日)、《 中美望廈條約(1844 年7 月3 日)及《 中法黃埔條約》 (1844年10 月24 日)。這幾個條約都訂有“最惠國”條款,使得英、美、法等國可以機會均等、利益均沾。由於中方做出了讓步,這些條約都被認為是“不平等條約”。不過,這種不平等的外交體系並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實際上經過18 年的貿易活動和外交努力並最終依靠軍事手段才得以確立起來。
《 南京條約》 等不平等條約只是中外關係發生逆轉的第一步。五口通商後均設有英國領事館,當地的英國居民均享有領事裁判權即治外法權。不僅商人、傳教士等人員可以享受治外法權,他們的財產、貨物乃至其中國僕役也都受到英國法律的保護。這樣,西方及中國的商業活動就相對逃脫了滿清官府的敲詐勒索。條約中規定的關稅在原先基礎上改為4 %一10 %左右。在自由貿易的旗號下,中方的貿易壟斷和行幫制度(如廣州的公行)都一併廢除。顧盛(caleb cushing )與首英簽訂的《 望廈條約》 規定,美國同樣可以享受英國種種在華特權,並且在此基礎上還有所擴大。
下面為東亞各國於1842 年至1943 年與西方簽訂的兒項主要不平等條約:
起始 發展 廢止
中國 《南京條約》(1842 年)及《虎門條約》 《望廈條約》(1844 年)
《黃埔條約》(1844 年)
《天津條約》(中英、中法、中美、中俄,1858 年)
《中英煙臺條約》(1876年)
《辛丑條約》(1901年) 德國、奧匈帝國1919 年;蘇聯1924 年
1922 年《華盛頓協議》 後,
1930 年中國關稅自治,中美、中英1943 年簽訂新的平等條約
日本 日本 日美、日英、日俄《 神奈川條約》 ( 1854年) 《 日美友好通商條約》 ( 1858 年) 1894 年日、英修正原有不平等條約;1899 年,外國領事裁判權結束;1911 年日本關稅自治
越南 《 越法西貢條約》 ( 1862 年、1874 年) 《 順化條約》 (1883 年)越南淪為法附庸國,中國於1885 年承認 1946年建立“法國自由同盟”; 1954 年越南獨立,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國
朝鮮 《朝日江華條約》(1876年) 《 朝美條約》 (1882 年) 1905年淪為日本保護國,1910 年被日本吞併;1948年成立大韓民國
五、通商口岸西風東漸
兩次鴉片戰爭期間西風東漸,對中國的傳統秩序產生了巨大的衝擊波,而等清政府認識到這一點時已為時過晚。林則徐是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曾編譯《 四洲志》 ,此書後經魏源增補為《 海國圖志》 。該書輯錄了不少西方近代史料,並提出“以夷制夷”的主張。魏源的思想新舊參半,他在提出上述主張的同時,又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戰略思想,而所謂夷之“長技”尤指西方的堅船利炮及練兵技術。“自強運動”便脫胎於這種思想,該派中人主張向西方學習先進的機器製造技術,這實際上是魏源等人“經世”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孫子兵法》 中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正好表明了向西方學習的必要性。不幸的是,中國太大了,士大夫們墨守成規、思想閉塞,對外界情況麻木不仁,因而西方的影響主要只是侷限於香港等通商口岸地區。
商人與傳教士
清政府拒絕了英國將鴉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