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第3/4 頁)
的要求。鐵路中央管理的主要倡導人是盛宣懷。他是在李鴻章和張之洞兩任上司的提攜下得到升遷的,到1908 年為止控制了“華商”公司的蒸汽輪船運輸線和張之洞在漢口附近的工業基地。同年,盛宣懷將漢陽兵工廠、大冶鐵礦(湖北境內,距漢陽約129 公里)和萍鄉煤礦(江西境內,距漢口約402 公里)合併起來,組成了漢冶萍煤鐵公司。為了支援這一企業,他已經開始依賴日本貸款,而日本八蟠濱的鋼鐵公司則從1896 年開始就依靠大冶提供的鐵礦石進行生產了。盛宣懷在此之前就已經在督辦紡織廠、電報局和其他一些產業的過程中中飽私囊,此時又與北京政府的滿洲人財政首腦合作,為清廷申請貸款、專供建設漢口到廣州和漢口到四川的鐵路線使用。這些鐵路線被稱為“湖廣鐵路”(從漢口到北京的鐵路已於1 叩5 年竣工)。於是鐵路的建設成了重要的政治舉措。在修建鐵路這件事情上,盛宣懷為清廷取得外國貸款、接受清廷的領導的做法一直和他本人的貪汙劣跡、挾地方對抗朝廷的行為以及全國人民的反滿情緒糾結在一起。
由於鐵路貸款成為帝國主義侵略的主要工具,此時美國不切實際地卷人了塔夫脫政府為捍衛“門戶開放”政策而推行的自相矛盾的“金元外交”。國務卿菲蘭德? 諾克斯在1 例刃年11 月的一項提案中頗為含糊地提出了“滿洲鐵路中立化”的建議。但是這一點正好與1 卯7 年之後英國政府默許俄國與日本在滿洲擴張勢力的政策相沖突。諾克斯先天不足的提案反而刺激日本與俄國在19ro 年私下重新確認了它們各自在東北劃分的勢力範圍。與此同時,塔夫脫總統於19 (珍年7 月對湖廣鐵路貸款談判進行了干預。他在致攝政王的一封私人電報中要求“允許美國資本平等參與鐵路建設,以便使美國資本能夠促進中國的民生福抵及其疆土完整”。這一舉措的結果使摩根財團併入由四大國(法、英、德、美)於1910 年組建的財團體系之中。
四大國財團與盛宣懷在1911 年5 月最終簽署的財團合同正好與當時一道上諭一同面世。這道上諭是由盛宣懷促成的,它對所有原先由各省份控制的專案實行國有化,買斷並置於北京政府的控制之下。這一棄置各省利益的做法無異於火上澆油。在各省愛國人士眼中,滿洲人和他們貪贓枉法的爪牙們為了漁利,不惜將中國出賣給外國的銀行家。一場“保路運動”由此興起,尤其在四川發生了大規模的人民集會和派代表赴京請願活動。但是一切歸於徒勞,清政府不給任何答覆。四川的運動形勢漸趨緊張,商店罷市,學校罷課,稅款的支付被迫中止,農民也開始動員起來。到了9 月份政府調來了軍隊,槍殺示威者並逮捕了當地士紳領袖。這些人大多數是家道殷實的舉人,有紳商背景,在日本留過學,此時又是省諮政會的要人,在鐵路建設專案上做過大量投資。他們的排外口號“四川是四川人的四川”反映了省內實力階層的利益,表明此時該階層已經具有了強烈的反清排滿思想。
這樣,晚清改革的最後ro 年中人們看到了一場社會和體制轉型的開始。義和拳運動失敗之後,近代世界的方方面面如潮水一般湧進中國,變革的步伐大大加快了。教會學校和美國青年衛理公會的影響進入了社會上層和城市青年中,婦女纏足的陋習受到抨擊則標誌著中國婦女解放的開始。兩種傳統上被輕視的行業― 商人和軍人,也獲得了新的特權。19 世紀通商口岸中有不少官員和買辦曾與外國人周旋往還,此時他們也開始被在國外受教育歸來的官員和有更廣闊背景的金融商人實業家所取代。一些擁有地產計程車紳不再把自己的出路定在科舉人仕和朝廷的榮寵上,他們已經致力於開發當地的商業利益和建設當地的工業基礎。這一基本上態度保守的地方精英集團一度支援過憲政運動,希望立憲政體的建立能夠使他們透過設在北京的議會與最高統治集團聯絡起來,他們還希望建立一個對議會負責的內閣,透過讓整個官僚體制向內閣負責,把中國的財政體制、行政體制和公共事業結構推向近代化。19 (為年之後,各地方的省級諮政會成了新興的政治機構― 政策探討和政治組織的中心。
近代出版業集中的中心城市大多數是通商口岸,因此成了向這一新型政治生活輸送新鮮血液的源泉。中文報刊最早主要由傳教士開辦,這種狀況持續到1895 年;但在總共60 種左右刊物中,大多數是於1911 年之前的巧年間開始出版發行的,其出版商為完全華資的產業,在發展商務新聞業的同時也傳播了改良主義思想。在上海,新的日報如雨後春筍般湧出,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