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第2/4 頁)
集會,利用刊物發動群眾。幾個月里美國的貿易因此受到損失,而北京在壓制這一群眾性排外運動時有所顧慮,擔心舉動失當會引發排滿危機。
在日漸勃興的民族主義情緒的壓力下,清廷於19 (巧年上半年派遣兩支官方使團出洋考察憲政。其中的一支主要訪問了美國和德國;另外一支考察了日本、英國和法國。伊藤博文向來訪者作演講,強調皇帝必須保有至上權力,不可使權柄下失於民。當這一支使團回國後,成員們上書建議採納日本的觀點,認為只有一部由皇帝飾令頒行的憲法以及由皇帝授予臣民的包括輿論批評權在內的公民自由權利方能切實加強皇權;因為只有透過這種方式,皇帝才能遙臨萬民之上。上側萬年9 月,慈禧太后諭稱將在準備完善後,實行立憲政體。1908 年8 月,她公佈了一系列準則以指導一項為期9 年的計劃,為實行立憲政體作準備。省級諮政會定於1 創刃年招開,全國諮政會定於1910 年。即使是這9 年訓政期的概念也是取法日本,因為1881 年時日本便定於1890 年召開國會。
滿清政權伴隨著1908 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的去世而元氣大傷。半個世紀以來,太后在民間被稱為“老佛爺”,她成為了整個國家的權力中心,其影響之大,至今還未被透徹地研究過。她是光彩多姿的北方“京劇”的保護人,只是她較之先前的康熙和乾隆兩位皇帝缺乏作為一名藝術鑑賞家和文學保護人的能力。她去世的那天同時公佈了那位雖然不幸但是身體尚屬康健的光緒皇帝的死訊。據說光緒於前一天駕崩。光緒37 歲神秘地死亡毀掉了引導中國轉向立憲君主制的良機。皇權於是落入了狂傲無知的滿清皇族手中。慈禧太后立了她3 歲的侄孫溥儀做光緒的繼承人,年號為宣統。小皇帝的父親醇親土做了攝政王。海關總監赫德於1908 年返回英格蘭。袁世凱於1 吠為年1 月引退,同年10月,張之洞去世。
清廷的改革努力由於過分地瞻前顧後,步伐過於緩慢,此時面臨著解決不完的堆積如山的問題。於1 以為年重新組建為11 個部的中央政府需要有一個內閣來加以協調。但這樣的一個機構如果受內閣首領一人節制勢必削奪皇權的執政力量。滿清攝政府不敢設立這樣一個內閣。
到了1910 年2 月,所有16 個新成立的省級諮政會議代表們雲集北京。這些人代表了一場沸沸揚揚的全國運動的呼聲:向清帝請願要求建立一個國民議會。請願被拒絕,但代表們並未放棄請願活動。由1 朋名御定的議員和100 名各省諮政會議推選出的議員組成的全國諮政會於1910 年10 月召開之後,人民日益迫切地要求組成一個真正由議會和內閣構成的政府。在這種強大的壓力下,攝政王宣佈將於1913 年召開議會;但是當攝政王於1911 年4 月最終組建了一個內閣時,人們發現他極不理智地選定了8 位滿洲人,一位蒙古旗人,而漢族人卻只有4 名。
鐵路之爭
地方與中央政權的利益之爭在關於鐵路建設的問題上達到了巔峰。19 世紀後期中國力圖避免由外國出資建設經營鐵路,但是這一政策在1898 年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土崩瓦解。外國資本控制下的鐵路線,如日本和俄國在滿洲、德國在山東、法國在雲南建造的鐵路線,此時成為經濟帝國主義的工具。鐵路建設到哪裡,礦山就開發到哪裡,當地資源被榨取,市場受到掠奪性開發,而其他線路,儘管名義上控制權還在清政府手中,實際卻依靠與外國財團簽訂貸款合同借錢維持營運。這些財團通常發行證券以募集資金,向清政府提供貸款。這些財團當時也營建鐵路,用它們向外國股東做抵押;一旦有風險,這些股東作為第一債權人有權先行得到賠償,彌補他們在貸款本金上的損失。於是中國剛步人鐵路時代,就已經有外國金融家在蹺首待利了。結果,全國大多數的省份裡興起了一場愛國的“復權”運動。在這場運動中,地方集團要求贖回外國經營的鐵路線,並且自己集資興建中國各省的鐵路線。在湖北、湖南和廣東等省首腦的鼓勵下,張之洞於1 卯8 得到一筆英國人的貸款,贖回了與美國的中國發展銀行在1898 年簽訂的合同中允許美國人建設從漢口到廣州鐵路的權力。但各省資金不足以支援鐵路建設。儘管受到愛國心和鐵路利潤的雙重驅使,這些由紳商組建的鐵路公司發現自己很難籌集到足夠的資金來購買路權、支付鐵路沿線土地的地租以及購買有望升值的外國股票。投機者和貪汙現象的出現也使他們的努力受到重創,即破壞了鐵路系統建設對於中央規劃和統一營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