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部分(第1/4 頁)
“此法甚好,只是以往朝廷缺少良吏深入蕃人當中,故無多大成效。但戶部將設農學,以改良農事為要務,培養勸農良臣。工部將設工學。其中亦會研究改良織機之法,並推而廣之。蕃人們亦將會從中受益,他們在山中捕獲地皮毛。牧養的牛羊,使用織機或加工之法,製成漢地所需的皮靴、腰帶、冬衣,則更為有利可圖,近年來商旅漸盛,隴右也不例外,聽說亦有不少蕃人改牧為商,做起買賣來。長此以往,蕃漢則無差別也。”趙誠道。
趙誠卻未提到有許多蕃人已經進入到軍隊當中。並依軍功,成為官員中一部分。比如冠軍侯葉三郎及他的族人。
“國主聖明。”程亮卻未料到朝廷早就有定計,有些慚愧。趙誠卻對此人印象倒是頗佳,很顯然程狀元不是個讀死書的人,心思寬泛。
“程狀元試策時,曾雲要在朝廷增設聞登鼓院,令百姓有何冤屈皆可報官,直達中樞。又說要向地方增派御史監察,這也是常法。自古吏治不清。非無御史也,皆是官官相護,欺上瞞下,有了御史與聞登鼓院,卿就敢保證天下百姓的冤屈皆可得解?”趙誠翻了翻程亮地答卷,又道。
“臣以為朝中大臣們坐居京師,僅憑地方官吏奏報,就得出子醜寅卯來,怕是難服眾心。臣子若是不深入民間採風。體察民情。終會被地方官吏所矇蔽。”程亮道。
殿中發生了一陣騷動,程亮也感到有些後悔。因為他這話若是從惡處想,則是將所有的大臣都得罪了。
趙誠卻很高興見到了一個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故意說道:“若是各種監察御史們俱是貪、昏、庸、驕之輩呢?孤舉個例項,譬如宋國王安石變法之舊事,地方官都說新法好,朝蛻出地提舉官也說新法好,所以神宗皇帝真的以為新法好,以今日觀之,王氏之新法怕是有些苛刻了些吧?程狀元有何高見?”
趙誠有意無意地望了望御史中丞耶律楚材一眼,那耶律楚材低眉順眼,裝作沒有聽到。
“這個”程亮被趙誠的質疑給難住了,他只是一腳踏入*,雖然涉獵不少,但論斷終究顯得有些空洞。
“孤準備設館閣之職,有昭文館》館、集賢院與秘閣,延召天下英才,使之直秘廷,覽群書,以待顧問,以養器業,為大用之備。爾等都是飽讀詩書之人,雖有高下之分,然亦都於國有大用。”趙誠道,“夏國已亡,孤想趁今太平之年修夏國史,否則日久必致缺憾,史館將修夏國史兼修本國史。又因國家壯大,拓地益廣,舊有律法不堪使用,亦是到了重修新朝律法地時候,集賢院將負責此重任。至於秘閣,將匯聚有奇才特長之人,校勘書冊,編譯外國文字,亦有整理朝廷敕令公文之責。”
“臣敢問國主,這昭文館擔負何責?”中書令王敬誠問道。
館閣之職雖然聽上去不錯,一經入選皆成名流,但按照趙誠的做法,終究屬於閒官,非有過人之能,恐難有出頭之日。一邊是科舉要開,另一邊是進士們也需安排,趙誠又不認為進士們都是大賢,但大秦國的文化事業需要有人去做,交給這些人也是人盡其材,現在還談不上冗員之弊,有許多人只能老於文字。
“昭文館,孤將以一相臣兼領昭文大學士,以新科進士之才充之,負責採訪民風、關懷民生、清議朝政、針砭時弊、揭發奸佞。”趙誠道。
“這不都成了御史兼諫議大夫?”耶律楚材奇道。
“對,昭文館之選應人人都是御史與諫議大夫。”趙誠道,“昭文館並不需上報奏摺,只需每旬辦報紙一次,刊發天下有識之士文章,以供朝廷參考。報紙類比邸報,卻可對外售賣,僅收取刊行所費,一可令士農工商及地方官吏皆知朝廷律法”政、舉措,二可供朝廷體察民意、民生與實際,三可揭發官吏不法之事,檢討朝艇政之處,還可刊登經義~賦、逸事等等。此神仙之職也!”
神仙之職?趙誠自言自語,果然令殿中諸人神住。負擔此職的人地位將十分超然,有國王的支援,怕是上自中書令,下至販夫走卒都在這個新職位的關照之下。趙誠也只是先提出來,爾後才會逐步完善,使其不成為大臣們相互攻擊地地盤。
只是這職事與耶律楚材地主持的御史臺有交集,但方才趙誠也說了,若是御史們也是貪、昏、庸、驕之輩,則御史再多也無益處。耶律楚材沒有理由反對趙誠這一別出心裁之舉,否則會讓所有人懷疑他真有什麼不可告人之密。耶律楚材是寧可頭斷,也不願讓名聲受損,況且整頓吏治,令政治清明百業大治,也是耶律楚材所希望地。
“果然是神仙之職!”於是,耶律楚材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