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部分(第3/4 頁)
生凋敝。”趙誠道。
“商人重利,賤買貴賣,牟取暴利,向來奸詐枉法,若是舉國皆重利而行商,那麼百姓人人不問農事,國將何存?”嚴東明道。
“是啊、是啊!”他這話倒是引起眾人地附和。
“此言差矣!”趙誠擺擺手道,“譬如若無鹽商來我解州採買食鹽,則我解鹽無處販賣,則數百靠煮鹽為生的灶戶無以謀生,恐生流民之禍。若是解鹽供不應求,則需更多勞力,令無業閒人得以謀生,我鹽鐵司得了銀錢也可多給工錢,勞力有了錢也可多買一些布匹、糧食等等,卻又多養活了織布地人、種糧的人,這於國家難到無利?即便是種糧的人雖少了,但人人得吃糧過活,因而糧貴,又會令更多人轉而種田,豈患無人種田?五口之家,若有田百畝,自可衣食無需,亦算殷實,若是傳宗接代,至三五十年則家中有數十口,百畝良田怕是養活不起這多張口,勿論官府橫徵暴斂及天災**,自古百姓無立錐之地,則天下大亂由此而起。故,興商於國有大利也!”
殿中諸人被趙誠這話駁得啞口無言,趙誠接著道:“河間府產精綿,東平府產絲、綿、綾、錦、絹,大名府產皺、、絹,涿州有羅,平州有綾,我河東平陽、河中亦有絲物。我等皆不以為稀,除非至貧者,人人皆可衣羅披綾,但若是將東土絲物販至西域,則價高令人瞠目結舌。天下財富卻不僅是鹽、糧與銀鐵之利。假使諸位有求利之心,不如各除關卡,令商旅通行有序,只收住稅,則天下皆利。”
“敢問國主,有何妙計,令萬民皆利?”史權問道。他見趙誠侃侃而談,說了這麼多,必有所企圖。
“刀山槍林,血雨腥風,將士沙場奮戰,除了安境保民,獲得令世人景仰的功名,還有一個利字。今爾等來我中興府共慶佳節,孤就送給諸位一個有利可圖之法,我大秦國願與諸位共組商團,採買各地物產,販至西域,獲取厚利,豈不是一件好事?”
眾賓客沒有想到趙誠根本就沒有趁機要他們表示臣服,而是提議各豪強與他一起做起買賣來,這令他們目瞪口呆,千古未有之奇事也。王敬誠、耶律楚材與高智耀等秦國重臣相顧無言,露出無可奈何的苦笑來。
只是趙誠說到“利”字,卻是說到他們心裡去了,在“利”字掩蓋之下卻有無數地道貌岸然與大義懍然。那些豪強們起事時,大多數為了保命,也有為金國皇帝盡忠的,但事到如今卻個個家財鉅萬。趙誠也是如此,他在擊敗了蒙古人之後,心中就只有想到一個“利”字,只不過利有小利,也有大利。
趙誠並不是不想讓他們表示臣服,只是口頭表示臣服並不令他感到滿足,趙誠並不想在自己實力未得到根本改觀地情況下再次用兵。河北諸地不比北方大漠,在草原上只要在野戰中擊敗蒙古人,在經濟上也就瓦解反抗的基礎,解決了大半威脅,河北大城林立,一個一個地解決卻要比草原野戰付出的代價更多。
所以,趙誠想透過這種利益聯合,暫時穩住對方,至少讓對方眼前感覺不到秦國的威脅。待自己的新政有了較好的結果,國力必然上升,到時候就輪不到豪強們三心二意了。眼下豪強們各擁地盤,互不相讓的局面,對趙誠和他的秦國極為有利。
殿中眾賓客紛紛行著注目禮,想從趙誠的臉上看出什麼來,卻不知道趙誠此言是隨口一說,還是真的有誠意。
“此等大事,在下還需回去,從長計議。”史權等人託詞道。
“好說、好說,孤等得起!”趙誠道,又舉杯邀道,“滿飲、滿飲!”
葡萄美酒醇厚綿甜,燭光之下地琉璃酒杯晶瑩剔透,令人陶醉,但賓客們卻大失所望。他們帶著試探地目的來到這中興府,試探秦王對河北諸強持何種方略,寧願秦王提出讓他們無法接受地要求,卻不料秦王不談軍國大事,卻談起怎樣賺取阿堵物的事情。
“這真是一個令人難忘的君王啊!”賓客們心中都這麼想。
用手機隨時隨地看小說,欣賞最新文學章節請訪問:wap。qixinge
第七十九章 會盟㈣(
正旦,秦王趙誠詔關西楊奐、張微、李庭訓等人入仕,皆不從。⑦星閣手打 QIXINGGE。
又詔河汾諸賢如趙維道、張肅、李獻卿及其弟獻能、獻誠、獻甫等,又有段克己與其弟段成己、陳賡與其弟陳庾、陳庚等入仕這官,眾皆不從。
連同被安置在賀蘭的王若虛、元好問、麻革及劉氏兄弟等人,這是趙誠第五次下詔求賢。趙誠雖感到很失望,卻不焦急,甚至樂此不疲地已經準備好了第六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