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部分(第3/4 頁)
,卻也早就預料到這一點。察罕和阿術魯在一旁偷笑,他大概是對趙誠這麼客氣的舉動感到十分不可思議,他們早就盼著趙誠能快一點,好讓手下人入城“收集”他們的戰利品趙誠好說歹說,只得到兩個時辰的時間,這意味著在日落時分,趙誠必須讓這群如飢似渴計程車兵入城“工作”。
“我入城不是取金銀,也不是去你們家裡翻箱倒櫃。我只對皇家典籍、禮樂、名冊,番漢書籍,還有你們官府所存的法令、公文感興趣,總之一切與文有關的東西。”趙誠道。
底下出現了一陣騷動,但終歸還是沒有人站起來。
“煌煌文章,本是聖人之學,無論番漢文字,著者皆稱道德文章;皇家禮冊,原是上位者名器之儀,毋論合與不合古法,也成一家一姓之禮;官府之法典、律令,為牧守萬民之準繩,遑論適與不適,嚴與不嚴,皆可供後世借鑑施政之得失,諸如此類。白高夏國嵬名氏已亡,如大河北去,前者不可追,後者猶可待也,唯文字者流傳萬世!”趙誠高聲說道,“在下趙誠,尚讀過幾年聖人之言,無論執政者賢愚與否,文字本身無罪。昔秦皇滅六國,然後有焚書坑儒之舉,至今儒者扼腕長嘆。趙某不願見此禍在中興府中重現,所以捨命從成吉思汗處求得允許,先入城蒐集夏國遺書。”趙誠繼續道。
趙誠話音剛落,人群當中站出來一位年輕的文官,年紀與趙誠差不多,站在一群跪倒在地上的降臣之中顯得鶴立雞群,他的身邊有人在拼命地扯著他的長衫。
“很好,你叫什麼名字?”趙誠面帶微笑地問道,試圖展現出自己最親和的一面。然而,他的微笑在這些降臣的眼中卻是十分憎惡的。
“生不改姓,死不改名,敝人高智耀,乾定三年(1225年)進士,家祖故左丞相高良惠是也!”年輕長衫文官高聲回答道。
“哦,原來是高丞相之孫,失敬了!”趙誠道,“你可願帶路?”
這位高智耀沒有說話,默默地轉過身去,引著趙誠邁入中興府內。
第十六章 長纓在手㈥
中興府(今銀川)的前身本是一個名叫懷遠鎮的小城。
西夏原本的都城或者說政治中心在延州(今延安),但此地與宋國過於接近,對國家安全不利。後來西夏奪取了宋靈州城後,將靈州改為西平府,並作了十七年的都城。在趙德明當政的後期,西夏的國勢有了很大的發展,他看中了這個處於黃河西岸背靠賀蘭山,又有灌溉之利的農業平原寶地,認為此地可以作為十分不錯的基業傳於子孫。於是,趙德明在懷遠鎮大動土木,構門闕、宮殿及宗社、籍田,號為興州。
此城周圍大約十八餘裡,相對於金都開封府或者宋都臨安府來說,這算不上什麼太大的城,且只有六個城門。城市的規制也是極力模仿中原的樣式,卻也受制於地形成長方形,甚至也有一個與開封府同名的南薰門和一個同長安城同名的光化門。城內雖然還暫未遭受戰火的破壞,但是卻到處都可以看到死者,蒙古軍圍困半年之久,又逢大地震,如雪上加災,他們當中不是餓死、病死,就是重傷不治而死,死者無法被運出城去,一些人被火化,仍有許多剛死不久的人被拋棄在角落裡,發著令人作嘔的臭氣。一些木製的如門板或者窗欞被拆掉當作燃料,臨街的屋舍裡發出黑洞洞的死一般的氣息。“高大人,你領我們去皇宮。”趙誠開口對走在前面的高智耀道。
“將軍直呼我名姓即可!”高智耀頭也不回地說道。
他對這位年輕的“侵略者”既感到厭惡也感到很好奇,甚至對趙誠用一塊紗巾蒙著口鼻感到不屑趙誠那是怕自己感染上瘟疫所採取的手段。
“哦我也不是什麼將軍,我不過是一文官而已,專門來收拾這爛攤子罷了。”趙誠忽然覺得此人很有趣,故意說道,“想當年西夏也是一強國,國雖小然力不屈,地雖貧卻民勇軍強。殺得遼、金、宋百萬大軍望風而逃!李繼遷、趙元昊皆是一世英雄矣,仁宗皇帝也當得一個仁字。”
“嗯,難得大人看得起!”高智耀不卑不亢地說道,連頭也沒回。
趙誠討個沒趣。他的面前是綿延數里的宮殿,亭臺樓閣,在趙誠看起來還是相當有規模的。這是元昊時期在中興府內興建的。依深淺有車門、攝智門、廣寒門、南北懷門等,最裡面地當然是皇帝住的內宮。宮中仍有人躲藏著,見一群兵士來了,嚇得四處逃竄,趙誠正好抓住幾個太監熟門熟路地帶路。
“所有人分成小隊,每一間殿堂都要搜仔細了,凡是寫字的東西,甭管識不識,都給我取來。一個時辰在內宮與我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