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部分(第2/4 頁)
相中了三本書,並大讚好書、好書,不虛此行矣”苟夢玉道。
趙昀好奇地問道:“苟卿,賀蘭國王到底相中了何書?”
“回官家!”苟夢玉道,“其一為沈括所作之《夢溪筆談》,此書包羅永珍,卻並非聖人之學;二為嘉泰年間董所作之《救荒活民書》,當年寧宗皇帝曾御覽;三為紹興年間於潛縣令樓儔所作之《耕織圖》,高宗皇帝曾召見於他,並將其《耕織圖》宣示後宮,書姓名屏間,一時朝野傳誦幾遍。”
苟夢玉說完,皇帝趙昀與大臣們面面相覷。
“哼,他不過粗通文墨之輩,就以為我大宋朝只有這三本好書嗎?也不怕我朝士人恥笑。”鄭清之諷道。
“外蕃之人終究是外蕃之人,本就是茹毛飲血殘忍好殺之徒,不知書不知禮,倒也不太令人意外。”史彌遠撫著鬍鬚,微微笑道,“倒是後兩本書卻也是實用之學,看來這賀蘭國王倒是個妙人。”
“只學術用,卻不知文道本源,終淪為小道,這恐怕有些捨本逐末了。”喬行簡道,“我朝先賢朱熹朱太師曾集註《大學》、《論語》、《孟子》、《中庸》,發揮諸聖賢蘊奧,明性理以辨名教,集古今之大成,直追先聖也。那賀蘭國王怕是亂翻書吧?”
朱熹生前不招人喜歡,死後卻是享盡榮耀,趙昀即位後不久就發現原來朱熹是個好傢伙,既贈太師又追封國公。只可惜,朱熹生前所書卻被斥為“偽學之禁”,還有人上書乞斬朱熹,朱熹恐怕想不到自己死後還會有如此風光之時。
史彌遠等人均點頭稱是。
趙昀見正副宰相們都這麼說,也中也很是得意,朱熹所集註之學也正是他所大加提倡的。趙昀道:“朕若是見到賀蘭國王,朕就賜他朱子之《四書集註》,讓他這個外蕃之人也能沾些我大宋的文華。”
“官家聖明!”史彌遠等人俱稱善。
第五十二章 使宋㈥(這一章可以
當大宋皇帝和朝中重臣們在談論賀蘭國王及他所採購的書籍時,趙誠也在和劉翼談論同樣的事情。
劉翼隨趙誠逛禮部貢院外的各家書鋪時,見到朱熹的四書集註賣得最火,並買了一套,一讀之下即食之如髓,不忍釋卷。因為地域相隔以及政治與軍事對恃的局面,朱熹的學說目前只能在江南才可以看到,中原士人根本聞所未聞,中原讀書人只知道周、張、二程而不知朱某人為何方神聖,更未接觸到他的學說。
“我劉翼少時博覽全書,自以為學貫古今,今天才知如井底之蛙,一葉障目也!”劉翼放下手中的書嘆道。
屋舍內,明燭高照,趙誠也和劉翼兩人一起憑窗共讀,在身後的牆體上投射出兩道長長的身影。
“明遠兄幾年前不也寫就一本《劉氏十三經集註》嗎?比這朱熹還多出九經,豈能妄自菲薄?”趙誠笑著道。
“相較之下,在下所著不過是皮肉,與朱氏這大作相比,缺少筋骨。”劉翼道。
劉翼說的是世界觀的問題。
“依我看來,朱氏也不過如此。明遠兄,可知朱夫子為何生前不招上一個皇帝趙擴喜歡,死後卻享有赫赫盛名?”趙誠問道,“同樣,明遠兄可曾想過孔夫子為何生前也不招人喜歡,為何孔聖人帶著七十二弟子周遊列國卻處處碰壁?”
“春秋時,列國相攻。為人君者。自顧不暇,哪裡能有明君採納孔聖人的主張呢?”劉翼道,“我聽說朱熹生前也是遭小人陷害。故而鬱郁不得志,所作鉅著,如明珠暗投也。”
“當年孔子曾被齊景公奉為國賓時,禮遇不可不謂隆。孔子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如今士人看來恐怕是人之大倫天經地義吧?”趙誠道,“齊景公也大為悅服,給孔子以魯國上卿季氏與下卿孟氏之間地待遇,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
論語?微子)。齊景公還打算把尼溪這個地方封給孔子,進一步加以重用。可是有人跳出來表示反對,何也?”
“那是晏嬰為首的齊國大臣的反對使然,因為他們以為孔子之道並非是治理國家地善法。”劉翼道。
趙誠忽然大笑:“我若是晏嬰,我也會反對。”
劉翼摸不著頭腦。
趙誠又道:“若是王從之在此,他定不會如明遠兄這麼看,這就是你與他的不同之處。你是真正的讀書人。講究的是學問本身。而明遠兄學的卻是謀略與實用之學。你只會從做學問本身為學。而不會去想在學問和所謂治國之道背後所隱藏的東西。”
“請國主賜教。”劉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