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4 頁)
並進行了糾正。1959年5月,周恩來安排8個副總理下去,他自己去河北邯鄲、石家莊等地調查研究,提出把勞力從鋼鐵、水利方面儘量抽下來,充實農業生產第一線。毛澤東在廬山會議前期提出,過去安排經濟計劃的次序是重、輕、農,今後要倒過來,按農、輕、重安排,就是要強調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首先要把農業搞好。60年代初,周恩來具體負責國民經濟調整工作,把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作為國民經濟調整工作的一箇中心環節。他反覆強調在我國農業沒有過關的條件下工業不能超前發展。1960年11月16日,周恩來在有關人員彙報1961年計劃的會議上指出:“工農業關係是國民經濟的根本比例關係。目前農業落後,影響工業發展;反過來,工業建設規模過大,佔用勞動力過多,又影響農業發展。”《周恩來經濟文選》第413頁。1961年4月3日,周恩來說:“像我們這樣一個大國,工業水平和機械化水平都很低,五萬萬多人搞農業生產,如果不把農業生產增長起來,工業生產就沒有鞏固的基礎。”他提出要過農業第一關,要把農業放在第一位。“因此,農業機械化,就必須成為首要任務”。同上書,第419頁。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主要標誌和主要內容之一。周恩來透過對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發展道路的分析、比較、研究,也得出這樣的結論:農業要真正過關,實現現代化,不能光顧工業化而把農業丟了。他肯定了美國經濟發展特別是農業發展的成就,美國“是經過將近百年的發展的,現在的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在世界上是最高的。它用少數人搞農業生產,就可以供應全國的糧食,而且還可以出口。它解決了農業機械化問題,我們還沒有”。同上書,第423頁。他讚賞美國先解決農業問題再解決工業問題的發展道路。1962年4月28日,他會見波蘭駐華大使克諾泰談話中說:美國的農業過了關,它是先解決農業問題再解決工業問題。林肯領導的南北解放戰爭以後,從1860年到1910年,美國用了50年的時間解決農業問題,然後用50年解決工業問題。在第一個50年裡已經解決了農業的半機械化問題,平均每人達到1000公斤糧食,到第二個50年實現了農業的完全機械化和化學化。他讚揚松村謙三任農林大臣時實行的使日本農業現代化的政策。1962年9月16日,他同松村謙三會談時說:根據我們的瞭解,日本農業戰後確有很大發展。這和日本農民勤勞、耕作細緻分不開,同時也和你當農林大臣提出了正確的方向,提倡使用化肥,提高技術,使用農業機械有關。
第二,周恩來透過對世界經濟與科學技術發展大勢的觀察,透過分析科學技術對發展生產、繁榮經濟、鞏固國防、復興文化所起的決定作用,主張科技興國、擺脫落後;明確地把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之一,並強調實現四個現代化關鍵在於實現科學技術的現代化。
…
從工業化到四個現代化目標轉變的原因(2)
…
“一五”計劃時期,在為國家工業化的目標而奮鬥時,周恩來就不斷強調科學技術的作用。1953年9月29日,周恩來在闡述第一個五年建設計劃的基本任務時指出:“我們今天要搞建設,光是政治覺悟高就不夠了,還必須要有較高的文化、技術水平,這樣才能使用機器來發展生產。這就需要大批的建設人才——從技術工人、技術員、工程師一直到企業行政管理人才。”“我們現代的科學技術水平很低,文盲很多。”“培養大批的建設人才,是我們現在最中心的問題。”《周恩來經濟文選》第160頁。1954年9月23日,周恩來在一屆人大一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沒有現代化的技術,就沒有現代化的工業。”他要求“合理地有效地使用和提高現有的技術人才,加強技術組織工作和在企業中培養技術人才的工作,以便提高現有的技術水平和企業管理的水平,提高產品質量,增加新產品的品種和數量,並保證完成現代化的新企業的建設和掌握這些新建企業的生產技術。”同上書,第185頁。
1956年初,中共中央召開的關於知識分子問題會議,是調動知識分子的積極性,向科學技術大進軍的空前盛會。在這次會議上,周恩來作了《關於知識分子問題的報告》。首先,周恩來論述了社會主義建設與發展科學技術之間的本質聯絡。社會主義建設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不斷地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地提高勞動生產率,就必須在高度技術的基礎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