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遭際卻遠比奕訢順利。奕譞深諳“明哲保身”之道,為人謹慎謙卑,不因身份顯貴而稍露鋒芒,這是他一生榮顯未遇蹉跎的重要原因。
但奕譞的謙卑與政治的懦弱從來是同義詞,尤其在專橫跋扈的慈禧太后面前,他除了俯首聽命,很少真知灼見。所以儘管他在詭譎多變的政局中長期立於不敗之地,在政治上卻幾乎無所建樹。
醇親王的“智”
“財也大,產也大,後來子孫禍也大。若問此理是若何?子孫錢多膽也大。天樣大事都不怕,不喪身家不肯罷。”以上這段話是清朝光緒皇帝載湉的生父、醇親王奕譞書寫於子女房中的治家格言。
說到奕譞,他的知名度遠不及他的哥哥恭親王鬼子六奕欣,不過這正是他所希望的。奕譞是慈禧太后的妹夫,在兒子做了皇帝后,他卻做了兩件出乎一般人預料的事:
一是上了一個《豫杜妄論》的密奏。從字面上看,就是預先防止有人提出“妄論”。奕譞沒有做過皇帝,他此奏的目的就是怕兒子做皇帝后重蹈明嘉靖帝“大禮儀”的覆轍。二是“誠懇請罷一切職務”,上奏說“唯有哀墾矜全,許乞骸骨,為天地容一虛糜爵位之人,為宣宗成皇帝留一庸鈍無才之子。”
自古“明榮辱,知進退”的人無疑是智者,這個“智”是大智慧。說到人的貪與智的關係,魚總是想到“利令智昏”。觀古今官場曾炙手可熱而結局悲慘者,不可以說無“智”,有的人斂財手段是非常高明的,但這無疑是小智慧。而小“智”在與“利”字的權衡較量中,無疑總是失敗的一方。
第二代醇親王
愛新覺羅·載灃,奕譞的第五子,生於清光緒九年正月初五日(1883年2月12日-1951年2月3日)。
光緒十六年(1890)襲王爵,成為第二代醇親王。光緒三十四年(1908)其子溥儀入承大統,載灃成為攝政王。因此,在清朝的最後三年中(1909—1911),他是中國實際的統治者。載灃繼承了其父懦弱的性格,才疏識短,難當大任。他面對鼎沸的局勢,又屢屢舉措失當,加速了清朝的滅亡。宣統三年八月(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次年他被迫同意溥儀退位。
1951年初,因多年老病感受風寒,於2月3日病故。
醇親王府連續出了兩個皇帝、一個攝政王,也就是所謂“兩代潛龍,一朝攝政”。這本是清朝史上前所未有的榮耀,卻因清朝滅亡於其手而黯然失色。
正文 孚敬郡王(轉)
(1845—1877)
愛新覺羅·奕譓,封孚敬郡王,道光帝第九子。
生卒時間: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十月十六日至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二月初八;壽命:33歲。
其母為道光帝莊順皇貴妃,烏雅氏,筆帖式靈壽女。二十五年生皇九子孚敬郡王奕譓。與皇七子醇親王奕譞、皇八子鍾瑞郡王奕詥及皇九女壽莊固倫公主為亦母所生。
孚敬郡王奕譓,宣宗第九子。文宗即位,封孚郡王。穆宗即位,命免宴見叩拜、奏事書名。同治三年,分府,仍在內廷行走,命管樂部。十一年,授內大臣,加親王銜。德宗即位,覆命免宴見叩拜、奏事書名。光緒三年二月,薨,諡曰敬。無子,以愉恪郡王允潖四世孫奕棟子載沛為後,襲貝勒。卒,又以奕瞻子載澍為後,襲貝勒,坐事奪爵歸宗;又以貝勒載瀛子溥伒為後,封貝子。
正文 大刀王五(轉)
大刀王五(1844—1900年)
京師武林名俠。本名王正誼,字子斌,祖籍河北滄州,回族。因他拜李鳳崗為師,排行第五,人稱“小五子”;又因他刀法純熟,德義高尚,故人人尊稱他為“大刀王五”。王正誼一生行俠仗義,曾支援維新,靖赴國難,成為人人稱頌的一代豪俠。位列民間廣泛流傳的晚清十大高手譜中,與燕子李三、霍元甲、黃飛鴻等著名武師齊名。
王五出生貧寒,三歲時父親又因疾去世。他只得與母親相依為命,很小便開始幹各類雜活,後來又拜肖和成為師,為習武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滄州當時最有名的武師當屬雙刀李鳳崗。為了修習更高的武藝,王五便想拜他為師,卻多次吃了閉門羹,他就長跪李門前以示誠心,李鳳崗為其精神打動,便收其為徒。王五不負師父重望,幾年下來功夫已不在師父之下。為了把他鍛鍊成更加全面的人才,李把他推薦給自己的師兄劉仕龍,一起押鏢,行走江湖。經過幾年的鍛鍊,王五告別了師父,周治十年,他先到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