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3/4 頁)
務。這種不倫不類的設計讓“殲擊者”號成了四不像,既難以像戰略核潛艇那樣發揮威懾作用,又難以像攻擊核潛艇那樣執行戰術任務。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殲擊者”號的姊妹艇“戰鬥者”號變成了一艘試驗核潛艇。
“殲擊者”號的命運沒有好到哪裡去,2011年年底服役之後,花了三年才勉強形成戰鬥力,然後進駐拉姆比利,執行戰備巡邏任務。接下來的一年半中,中國海軍的攻擊核潛艇只與“殲擊者”號遭遇了一次,遭遇海域就在拉姆比利附近。從其他渠道獲得的情報也證明,“殲擊者”號正式服役之後,只執行過一次戰備巡邏任務,持續時間不到二十天,活動海域在基地附近。
這樣的核潛艇只算得上是一隻昂貴的“鐵皮花瓶”。
華劍鋒有足夠的理由相信,“殲擊者”號不會離開拉姆比利,就算出海執行戰備巡邏任務,也不會離拉姆比利太遠。
耐心的等待很快就收到了回報。
上午十點,印度宣佈發動自衛反擊戰之前大概半小時,“劍魚”號的聲納長聽到了一股奇特的噪音。計算機判斷出噪音源在一百七十千米外的時候,華劍鋒都有點不敢相信。直到完成噪音資料對比,確定是“殲擊者”號之後,華劍鋒才不得不相信,印度的首艘核潛艇確實是“大嗓門”。
悄悄逼近“殲擊者”號的時候,華劍鋒收到了總參謀部發來的戰鬥命令。
沒有任何遲疑,他一面下令收回拖拽式聲納,一面釋放通訊浮標,隨後“劍魚”號加速到十六節,向“殲擊者”號殺去。
當時,“殲擊者”號在“劍魚”號的東北面,正在向拉姆比利方向前進。
由此可以推斷,“殲擊者”號確實在執行戰備巡邏任務,如果中國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襲擊印度,“殲擊者”號將用攜帶核彈頭的彈道導彈攻擊中國西南地區的大中城市。
只是,“殲擊者”號向拉姆比利返航,讓華劍鋒有點想不通。
難道是“劍魚”號的行蹤被“殲擊者”號發現?
“殲擊者”號的噪音高達一百三十七分貝,“劍魚”號的噪音不到九十分貝。如同一個人在吵鬧的舞廳裡面,很難聽見旁邊人的交談聲一樣。“殲擊者”號的自噪聲足以淹沒其他潛艇發出的噪音。
華劍鋒不得不相信,印度潛艇兵對自己的潛艇沒有任何信心。
“殲擊者”號肯定想回到拉姆比利附近海域,在岸基反潛航空兵與小型反潛艦艇的掩護下活動。
對此,華劍鋒並不在意。
孟加拉灣西部有一條從北向南的暖流,“劍魚”號足夠安靜。即便遭到了印度岸基反潛兵力的攻擊,也能迅速潛到暖流之下,憑藉出色的靜音效能,以及高速航行能力,逃出印度反潛航空兵的搜尋範圍,溜之大吉。
當然,必須在此之前擊沉“殲擊者”號。
十二點四十分左右,“劍魚”號的艏部主/被動聲納鎖定了五十五千米外的“殲擊者”號。
華劍鋒一次讓三條魚雷裝定了火控資料,只留下一條魚雷用來自衛。任何潛艇艇長在攻擊目標的時候,都會留下至少一條魚雷,以備不時之需。茫茫大海中,誰能肯定附近沒有別的潛艇?如果在攻擊敵艇的時候遭到其他潛艇攻擊,有沒有那一條用來自衛的魚雷將決定生死。
十三點二十分,距離縮短到四十千米,“劍魚”號首先發射了兩條線導魚雷。
兩條魚雷的航速都設為四十五節。在這個速度下,魚雷發出的噪音不到一百分貝。以“殲擊者”號的自噪音水平,當魚雷逼近到一千五百米的時候,才能發現魚雷。重型反潛魚雷的最短自導距離為兩千米,到時候,“殲擊者”號上的聲納兵聽到的不是魚雷航行時發出的噪聲,而是魚雷攻擊聲納發出的拍擊聲。
華劍鋒沒有打算給對手任何機會,發射兩條魚雷後,他讓第三條魚雷處於隨時可以發射的狀態,並且選擇了七十節航速的自導攻擊模式。如果前兩條魚雷失的,還得立即發射第三條魚雷。
事實上,華劍鋒的準備有點多餘。
十四分鐘之後,兩條魚雷上的導線自動脫落,因為導線總長度只有二十千米。
接下來,魚雷將在慣性制導系統的控制下,沿著預設航線逼近目標。
又過了十三分鐘,魚雷的攻擊聲納啟動。
僅僅用了十五秒鐘,魚雷的攻擊聲納就探測到了兩千米外的“殲擊者”號核潛艇。隨即,魚雷轉為高航速模式,航速迅速提高到了七十節。
到這個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