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不同,日記就是不斷記下一系列發生的事。作者在本書敘述的那些事件發生之後的安定年代裡重新進行回憶,所以可用較深遠的目光作出反思。也許因為他過分忙於研究證券市場,以致沒有時間去記日記,格雷厄姆直到60歲和70歲之間才撰寫回憶錄作為彌補。
回憶錄也與自傳有細微的差異。如果自傳作者想從頭到尾源源本本地敘述,他往往要求完整地、精確地回憶往事。而回憶錄可採用比較隨便和反覆思考的方式,使得作者不受事件先後順序的束縛,可以放手穿插倒敘或提前敘述,一會兒說歷史上的往事,一會兒又扯到寫作本書時的情況。它也使作者可以在沉思默想中自由弛騁,對原先經歷的意義從哲學上進行評估。正如戈爾·維達爾最近所說的:回憶錄是一個人記錄自己生平還記住的東西,而自傳則是歷史,要求研究,要求表明日期和反覆核對事實。我贊成採用回憶錄方式,因為即使悠閒的回也易於把最重要的事搞清楚。
從職業上說,日期、事實、圖表和百分比對本傑明·格雷厄姆至關重要;但他在寫回憶錄時,“把事實講清楚”顯然對他更重要。格雷厄姆不僅謀求記敘他的生平,而且努力對自已一生作出誠實的估價。他在回憶錄中非常坦率地暴露自己的思想——很多想法經過長久考慮,在有些事例中是經過思想鬥爭後才決定講出來的,很不容易。那些想法說明了這個人是把正直誠實作為自己最重要的目標,即使這意味著會聽到兩種相左的輿論。正如他在從事證券投資期間向華爾街的經驗知識提出質疑一樣,他在私人回憶錄的範圍內也對關於傳統的個人信仰和行為的態度提出質疑。例如,他告訴我們,9歲的本傑明對他年輕的父親之死的真正感受(與人們設想他應有的感受作對比):天似乎要坍下來了,但是結果沒有。他關於母親的記敘同樣直言不諱,他寫了母親的平常缺點,使得她的一系列優點更加令人信服。書中充滿了這樣的句子,例如,“誠實促使我”以及“一個正直的人當然認為”等。
格雷厄姆經過長期對歷史的研究和實事求是的思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信念,其中有些是從廣泛閱讀和每天全身心地在華爾街從事複雜的證券價值測估工作中得到的。從感情上說,他很羨慕那些信教的人,但認真閱讀使他得到的理性認識,又使他對教義持懷疑態度。然而這是一種積極的懷疑,一種基於啟蒙運動,受古典猶太教一基督教的價值觀念深刻影響的懷疑。他的懷疑形成了他對自己推理能力的越來越足的信心,而這種對一個專業投資者必不可少的信心反過來又支援了他的懷疑態度。
“回憶錄”這個詞是與格雷厄姆所十分重視的文學觀相呼應的。他閱讀偉大作家的作品會廢寢忘食,其中許多都是讀原文:荷馬、歐里庇得斯、維吉爾、西塞羅、賀拉斯、盧克萊修、塔西陀、卡圖盧斯、但丁、塞萬提斯、莎士比亞、培根、彌爾頓、笛卡兒、蒲柏、菲爾丁、吉本、萊辛、麥考萊、席勒、康德、狄更斯、德·昆西、愛米麗·勃朗蒂、丁尼生、尼采、雨果、惠特曼、托爾斯泰、豪斯曼、波德萊爾、易卜生、康拉德、普魯斯特、卡夫卡、里爾克、斯韋沃以及特別與本書相關的回憶錄撰寫者,如本傑明·富蘭克林、盧梭、拉羅什富科、夏多布里昂和龔古爾兄弟。顯然他的目的是使回憶錄的文學性與他的詩歌和劇本一樣強。他的回憶錄從文學寫作上來說是最成功的。他始終對文學、戲劇、歌劇和音樂具有濃厚的興趣,退休使格雷厄姆有空閒完全投入地去享受這些樂趣。(但是他對視覺藝術沒有興趣,他寧可把時間花在閱讀評論上,而不是欣賞油畫和雕塑上。他對自然風景也不大感興趣。)
①關於作者以後年代的生活在詹尼特·洛維《本傑明·格雷厄姆論有價證券投資》(迪爾蓬金融出版社,芝加哥1994年版)中作了充分敘述。——原注不是他完全放棄了金融界,而是他越來越不持偏見,高瞻遠矚地去觀察它。他不想比過去賺更多的錢,對個人的金錢收入已看得比較淡泊。而且,當他以前的學生和同事就證券市場,特別是低迷不振的股市向他求教時,他顯然十分快活。晚年他老當益壯,與詹姆士·裡一起建立了裡—格雷厄姆共同基金。
這本回憶錄只是一本個人生活的記述,不是一本實用的投資指南。要想找投資指南,讀者應當去查閱格雷厄姆的《證券分析》或《聰明的投資者》,人們認為這兩本關於投資的著作是有史以來最好的,肯定是最睿智的書了。(1934年第一版《證券分析》的銷售額最近達到了4位數。)此外,從本書對格雷厄姆早年生活的深入觀察可瞭解到他是如何成為傑出的投資者的。從遺傳和環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