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4/4 頁)
系。赫魯曉夫提出的三條原則就是對於上述一系列做法的理論概括。
這三條原則,換句話說就是以緩和代替對抗,以協商解決國際爭端。
在總結報告的第二部分,即“蘇聯的國內狀況”中,赫魯曉夫一開頭就提出:“蘇聯共產黨遵循偉大的列寧的遺訓,
一直關心重工業的優先發展,因為重工業是發展社會主義經濟一切部門、加強我們祖國的國防、增進人民福利的基礎。”
他接著又說:“這就是我們黨的總路線。”他在整個報告中前後五六次強調,今後要繼續保持重工業高速度的發展,保
證重工業的優先發展。在報告中,他又一次批判了馬林科夫的觀點。他說:“有一些‘聰明人’居然把輕工業同重工業
對立起來,硬說優先發展重工業只有在蘇聯經濟發展的初期才是必要的,現在我們只要加速發展輕工業就行了。”他說,
黨對那些脫離實際、在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根本問題上造成有害的混亂的空想家的錯誤作了糾正。
接著,赫魯曉夫提出,在繼續保持重工業高速度發展的同時,還要迅速地增加農業產量,擴大消費品生產。他說,
第六個五年計劃在農業方面的主要任務,是透過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開墾荒地的辦法,使穀物在第六個五年計劃結束時
年產量達到 110億普特。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的具體辦法,就是擴大玉米的播種面積。赫魯曉夫的計劃是,使前兩年已經
開始的墾荒運動,到1956年至少完成 2300 萬公頃到 3000 萬公頃的任務。平均每年從新開墾的荒地上至少得到 20 億
普特穀物。有了新開墾的土地上所出產的大量商品小麥,國家就可以大膽地擴大烏克蘭和北高加索的玉米播種面積,使
這些地區大大提高肉類、奶類以及經濟作物的產量。
赫魯曉夫在重申了優先發展重工業和開墾荒地的方針之後,強調要加強蘇維埃法制。他說:“經驗表明,社會主義
法制稍微削弱一點,就會使蘇維埃國家的敵人乘機進行他們卑鄙的破壞活動。”報告特別列舉了“列寧格勒案件”,並
說中央委員會決心採取恢復正義的措施,恢復那些被無辜判罪的人們的名譽。
在報告的第三部分,赫魯曉夫批判了“個人崇拜”,強調恢復和加強集體領導原則。他說,蘇聯共產黨“堅決反對
與馬克思列寧主義精神不相容的個人崇拜,因為個人崇拜把這個或那個活動家變成創造奇蹟的英雄,而同時縮小黨和群
眾的作用,降低他們的創造積極性。個人崇拜流行的後果是降低了黨的集體領導作用,有時給我們的工作帶來了嚴重的
損失”。
米高揚在發言中接著赫魯曉夫的調子對個人崇拜進行了激烈的批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