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第2/4 頁)
定可以告訴他,什麼叫茶馬古道,什麼叫茶馬交易了。她已經打下主意,和這個名叫小邦成的馬鍋頭一起同行。
杭寄草千里單騎,和戰爭密不可分。在昆明巧遇馬幫,不知這馬幫的來歷,當初也是和戰爭不可分的呢。
原來那最初的茶馬交易,竟是從唐代開始中央政府的一項茶業政策,也可以說是一項治邊政策吧。公元八世紀的唐代中葉的安史之亂中,邊民回絕,因唐王朝之請,派兵攻打了叛軍,因此有史書留名——唐肅宗時,回絕有功於唐,許其入貢以馬易茶。
然,用馬易茶也不是那麼容易的,這就是一種規格,一種中央政府的青睞了。況且一開始,回給用馬換的主要也不是茶,而是絹帛。一匹馬,可以換得四十匹絹。看來回給人是很喜歡絹這種美麗的絲織品的,故而每年驅來的馬,動輒就是上萬匹。久而久之,唐王朝發現於己不利起來,故而,逐漸地用茶代替了絹帛。而這初期的茶馬交易,也不純粹是為了商業性交易,主要是對邊民所納貢物的一種回報吧。直到後來,才相襲成一種制度。公元九世紀初,中央政府才正式實行了茶馬交易。
但是,即便在那時候,也還沒有設立專門的官員來掌管這件大事。直到宋代,邊疆戰事頻繁,需要大量的戰馬,馬政這才成了宋王朝的一項重要的商務活動。起初,還是以錢買馬,或者用老辦法,以絹易馬。公元*世紀初,宋王朝和邊境交戰,打了一些勝仗。其中有一個叫王韶的將軍,收復了河州,發現這裡的人愛喝茶,就上奏書:西人頗以善馬至邊,其所嗜惟茶,乞茶於市。皇帝得了這麼一個資訊,這才開始大規模地以茶換起馬來。
河州這一帶地區是缺乏茶的,所以,當時的皇帝宋神宗便派一個叫李花的官員人了川,專門措置茶葉。而這個名叫李相的官員,也肯定是有一些商業頭腦的,當年就成立了買茶司,專門負責產茶地的茶葉收購業務,並上奏說:“賣茶博馬,乃是一事“——賣了茶來換取馬匹,這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啊。
從此以後,以茶易馬不僅成了正式的制度,還有了專門的管理機構,開始有了法律,謂之茶馬法。
長話短說,就不提那歷代歷朝的茶馬是如何交換的,只說那寄草第一次見到的羈康馬的稱呼來歷。原來這羈康二字,竟然有著國家大政方針在這裡頭呢。宋王朝對來自於西邊的戰馬並不特別優待,一匹馬只換得名山之茶一百二十斤。而這些來自於黎州的小矮個子馬,一匹卻可以換得名山之茶三百五十斤。這裡就體現了兩種政策:對西部的戰馬,買來就是為了打仗;對雲、貴、J;0一帶的小個子馬,買來,主要是體現一種民族政策。羈磨這個詞兒的意思,就帶有籠絡的含義。宋王朝正是要透過這樣一種經濟政策,獲得邊境的安寧。
看來這種政策還是行之有效的。宋王朝每年到黎州一帶買羈康馬二千至四千匹,使黎州地區“邊民不識兵革垂二百年“(《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二四頁)。茶,的確可以說是和平之飲啊。
元朝,馬上治天下,自己有馬,就不想用什麼茶去換馬了,所以茶馬交易到元代也就中止了。明代,又是漢人治天下了,少不得馬,茶馬交易便又重新開始,而且嚴格地控制在官方手裡,商人不得介入,誰要是走私茶葉,格殺勿論。太祖朱元津的女婿歐陽倫,不知岳父大人的厲害,向地方官員要了五十輛茶車,私自販到運州去,結果怎麼樣——斬!
死了駙馬,也還是不能解決官商帶來的弊病,所以明代的茶馬制度是五花八門的,其中有官茶商運、商茶商運等等。這樣的茶馬交易,到了清代,依舊保持了一段時間。直到康熙年間,政權鞏固,戰馬之源也十分豐富,而邊民們也可以透過許多途徑得到他們想要的茶,不需要再用馬去換了。故而康熙時就停了西寧等處的易馬。到了公元1735年,又停止了甘肅的以茶易馬。這樣,在中國歷史上推行了將近千年的茶馬互易制度,終於宣告結束了。
茶馬交易形成的茶,人們稱之為邊銷茶。西路邊茶是以陝西為主要集散地的,茶葉銷往蒙古、新疆和中亞等地。南路邊茶是從四川雅安、雲南西雙版納一帶,最終通向西藏的。那些由茶而聯結著青藏高原與滇茶區的險峻的小道,就成了人們心目中和口中代代相傳的茶馬古道。
寄草現在要走的,正是一條由茶開闢的民間的自由小道。數千年來,無論王朝如何更替,茶馬交易如何變化,山間的馬幫聲卻從來也未斷過。寄草憑著她的直覺,她的血液裡的對茶的與生俱來的認同,開始出發。她將從雲南的昆明開始,一直走到茶葉的故鄉——西雙版納的原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