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3/4 頁)
蘭事業的狂熱支持者,與極端主義分子的接觸越來越頻繁。1919年他和全家一起在愛爾蘭定居。在與英國政府就簽定《愛爾蘭條約》的談判中他擔任過愛爾蘭代表團的總幹事。他猛烈抨擊邁克爾·柯林斯和阿瑟·格里菲思,因為這兩位共和主義者傾向於接受這一條約,而他認為這條約沒有支援完全的獨立。他認為條約所提出的把北愛爾蘭分割出去的條款只會拖延問題的解決。
1921年愛爾蘭自由邦政府成立後,奇爾德斯參加了反對該政府的共和軍,捲入了贊成條約派與反對條約派之間的紛爭。然而他最終發現英國政府和愛爾蘭自由邦政府都把他視為叛徒。
臨刑
1922年11月10日,自由邦政府軍包圍了他母親的住宅,當時他正住在那兒,他沒有拒捕,儘管他有槍,因為他怕危及母親和妻子的性命。雖然他拒絕承認設在都柏林的軍事法庭,但他被該法庭判處死刑並在貝加斯布什兵營內被槍決。臨刑前他與行刑隊隊員一一握手告別。許多人曾設法營救他,其中包括喬治·蕭伯納。
然而同時,《沙灘之謎》仍在出售,而且一版再版。這是對這位探險家的最高讚揚。他不僅具有豐富的想像力,竟預見到敵人可能對本國發動進攻;而且還是第一位探討雙重間諜及間諜活動在道德上的合法性問題的間諜小說家。
第10章湯姆·德萊伯格
湯姆·德萊伯格
最重要的間諜活動為軍情五處和克格勃工作。
精彩旁白湯姆·德萊伯格1905年出生,畢業於蘭辛學院。同性戀者,英國共產黨員,著名專欄記者。在軍情五處他以“間諜巨頭”聞名。他掌握了極為豐富的素材,但他始終沒有把它似用於虛構的作品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湯姆·德萊伯格作為軍情五處的特工人員打入英國共產黨內部,但是最終安東尼·布倫特暴露了他的身份。德萊伯格是被馬克斯韋爾·奈特招募進來的。奈特是軍情五處的老資格官員,他當時在軍情五處負責對共產黨或法西斯組織的滲透工作。
葬禮鬧劇
1976年在威斯敏斯特的教堂裡,為湯姆·德萊伯格舉引的葬禮前的守靈儀式,是一場場面壯觀的鬧劇。德萊伯格給他的送葬者留下一筆錢,供他們開懷暢飲——這是一個早已達成的協儀。歡宴者中有坐過牢的,有希臘族和土耳其族的塞普勒斯人,有俄國使館的代表,也有一些在他所感興趣的“粗野行當”裡接觸過的年輕人。他們醉態百出,結果發生了毆鬥。相比之下,在他的家鄉,埃塞克斯郡的布拉德韋爾舉行的葬禮就顯得體面、剋制些。套著紫色棺罩的靈樞上覆蓋著特製的紅旗。哀悼者顯得更有身份些,其中包括邁克爾·富特、勞動黨副主席和黛安娜·庫珀夫人這樣一些著名人士。引人注意的是,他的妻子沒有到場。她是這一婚姻的犧牲品,因為他們的結合是出於某種利益關係。
同性戀
1905年出生的湯姆·德萊伯格,公開承認自己是個同性戀者。他也是一名共產黨員。當他還在薩塞克斯郡的蘭辛學院讀書時,就加入了共產黨布萊頓支部。儘管在他個人信仰與生活方式之間存在著明顯的衝突,但在牛津大學求學期間,以及後來在《每日快訊》報社裡當記者時,他一直是一名黨員。
德萊伯格的童年充滿著孤獨,受到種種限制。德萊伯格的父親原是印度的一名警察局長,但在他14歲時去世了。他只記得父親是一個姓氏不明的愛德華七世時代的人,健康狀況欠佳。德萊伯格非常愛他年邁的母親。當他步入青春期時,孤獨感愈益加重。母親39歲時生下他,而他5歲時,兩個哥哥早已二十出頭。德萊伯格覺得自己“生不逢時”。他承認自己在預備學校時就開始有同性戀傾向。他對這所學校深惡痛絕。當他還是個少年時,他就開始在公共廁所裡製造“邂逅相識”的插曲了。他還特別喜歡去教堂。無論是聖公會的高教會派,還是羅馬天主教,他都能從中發現一種宗教的美感,他喜歡彌撒儀式中的神秘色彩。
在蘭辛學院,德萊伯格曾一度靠攏勞動黨,受挫後加入了共產黨布萊頓支部。在牛津大學讀書時,他仍是英國共產黨黨員,大概是在這段期間,他初識了所謂的魔術師阿萊斯特·克勞利,他是個黑人。他們在倫教的艾斯爾塔餐館會面,並共近午餐。德萊伯格記得克勞利來時,穿著一條裁剪得體的綠色手織花呢燈籠褲,頗有學究氣。他與他保持了許多年的友誼。
當他離開牛津大學時,德萊伯格感興趣的“粗野行動”仍在發展。他常常帶著性目的與他隨處相遇的年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