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頁)
層,談不上厚薄。膚就不同了,營養充足,三焦功能正常,脂肪堆積多,膚就厚,反之就薄,甚至會沒有膚的存在。我的一個患者絕過食。是真的絕食,不吃飯,光喝水的那種。後來虛脫昏迷,落下了很多毛病,消化不良,心動過緩,腹寒腹痛,即便是在夏天也裹著五○五元氣袋,不然就腹瀉。他的皮很鬆,皮下沒有脂肪,一捏就能提起來。我經常拿他做例子讓學生看,這就是典型的有皮無膚。
《靈樞·順逆肥瘦》曰“年質壯大,血氣充盈,膚革堅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意思是說,對於成年人而言,皮糙肉厚,氣血充盈,膚堅脂肪充盈,同時被外邪入侵者,可以深刺,留針時間長一些,反之只能淺刺,或者只用皮針。
《傷寒論》中有個方子叫做豬膚湯,如果僅僅根據字面理解,找塊豬皮就得了,其實應該是帶脂肪的豬皮。豬油也叫大油,滋陰的效果非常好。體會不了凝脂的意思的人,可以煉點兒豬油,待凝固以後看看,體會一下那種白皙、細膩、光澤的情狀。
按照中醫理論,肺主皮毛。肺與大腸相表裡,表皮的問題應該從肺氣、衛氣著手解決,一般不涉及營血。而膚的問題直接隸屬於三焦、心包,前面我在介紹膏肓、脂肪的時候已經論述了其相互關係。膚與在三焦中執行的體液有密切的關係。有的人沒有膚,但是有的人卻渾身長滿了脂肪瘤,疙疙瘩瘩的,雖然無痛苦,但是很硌很硬。我一般用化痰散結的方法治療這種膚病,用皂刺、橘絡、絲瓜絡、南瓜子,效果很好。
其他常見的脂溢性脫髮、青春痘,也是膚的問題,油脂代謝的問題,源於心包之火和三焦痰溼,非關肺事。少女面板嫩滑水靈,吹彈得破;中年婦女面焦發墮,皺紋叢生,也是膚的問題,涉及三焦和元氣。認識到了這一點,中醫美容才會有理論基礎,治療才更有效果。
現代人皮、膚不分,滿大街都在宣傳護膚、換膚、嫩膚,其實他們都是在說皮的事情,膚的問題只能靠內部解決。
肌 肉(1)
“肌”和“肉”是近義詞,不是同義詞。《黃帝內經》開篇《上古天真論》有這麼一段話:“黃帝曰:餘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既然說“肌肉若一”,說明“肌”和“肉”非一。
道家的哲學不僅注重物質本身,更關心物質的運動狀態。因為本質相同的物質,會因為運動速度、方向的不同,表現出不同的狀態、結構。所以古人造出不同的字來描述處在不同狀態下的同一物質。
同樣是人,活體叫身,死了就叫屍。同樣是花,初生曰蕾,未綻曰苞,盛開曰華,凋落曰謝。同樣都是由碳元素構成,金剛石和石墨就有本質的區別。同樣是水,遇寒凝固的叫冰,遇熱液化流動的叫水,過熱蒸騰的叫汽。雖然同為一江水,但是在三峽不同的位段,緩急不同,因此蘊涵的能量“氣”就不同,沏出的茶也不同,所以就有了王安石三難蘇學士的故事。普通人飲水只關心物質層面上的東西,比如微量元素、酸鹼度,古人則關心水中蘊涵的能量,是靜止不動的一潭死水,抑或波瀾不起的井水,還是奔騰踴躍的泉水,或是連綿不絕的長流水,其內在性質不盡相同,所以在煎煮中藥時用水就特別講究。比如甘瀾水,也稱為勞水、揚泛水、甘爛水,是用勺或瓢等物將盛器中的水揚起千萬遍,等盛器中的水出現大量的小水珠時才成。古人認為水本來的性質是陰寒重濁,揚過之後,水的性質就會有所變化,變得陽動甘清輕,因此用這樣的水煎藥就有著特殊的效果。《金匱要略》指出,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治療發汗後,臍下悸者,欲作奔豚之症。《靈樞·邪客》說,半夏秫米湯治療陽盛於外、陰虛於內、陽不入陰的目不瞑症,用甘瀾水煎藥,則是取其引陽入陰之功效。
“肉”的內涵要廣泛一些,不光指動物的肌肉組織,也泛指蔬菜、瓜果、初生樹木的皮下肥厚的纖維組織。《齊民要術·種竹》:“取筍肉五六寸者。”常用的中藥龍眼肉、山萸肉就是取其皮殼裡、果核外的果肉。另外古代祭祀用的玉璧,形狀像一箇中間有圓孔的圓盤,兩個同心圓中間的玉體也被稱為肉,大概和古人認為神以玉為食有關。
先秦時期,“肌”表示人的肉,“肉”表示禽獸的肉。《說文》段注:“胾,大臠也。謂鳥獸之肉人曰肌,鳥獸曰肉。”《漢書·魏相丙吉傳》:“介之推割肌以存君。”講的就是春秋時期介子推跟著晉公子重耳逃難,在沒飯吃的時候,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來煮了給重耳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