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2/4 頁)
於天地之間,都是同樣的情況。
【原文】
14·2傳曰(1):“天地不故生人,人偶自生。若此,論事者何故云‘天地為爐,萬物為銅,陰陽為火,造化為工’乎(2)?案陶冶者之用火爍銅燔器,故為之也。而云天地不故生人,人偶自生耳,可謂陶冶者不故為器,而器偶自成乎?夫比不應事(3),未可謂喻(4);文不稱實,未可謂是也。”曰(5):是喻人稟氣不能純一,若爍銅之下形(6),燔器之得火也,非謂天地生人與陶冶同也。興喻,人皆引人事。人事有體,不可斷絕。以目視頭,頭不得不動;以手相足(7),足不得不搖。目與頭同形,手與足同體。今夫陶冶者初埏植作器,必模範為形,故作之也;燃炭生火,必調和爐灶(8),故為之地。及銅爍不能皆成,器燔不能盡善,不能故生也。夫天不能故生人,則其生萬物,亦不能故也。天地合氣,物偶自生矣。夫耕耘播種,故為之也,及其成與不熟,偶自然也。何以驗之?如天故生萬物,為令其相親愛,不當令之相賊害也。
【註釋】
(1)根據本篇下文例,疑“傳”當“或”之誤。
(2)造化:創造化育萬物。這裡指自然變化。引文參見賈誼《鵬鳥賦》。原文作“天地為爐,造化為工,陰陽為炭,萬物為銅”。
(3)應:合適。
(4)喻:使人明白。
(5)本篇凡“曰”以下文字都是王充的議論。
(6)形:通“型”。
(7)相:審察。這裡指測量。
(8)調和:和諧,觸合。這裡指管理好。
【譯文】
有人說:“天地不是有意識地創造人,而是人偶然自己產生的。若是這樣,議論這類事情的人為什麼說‘天地像熔爐,萬物像煉出來的銅,陰陽二氣像炭火,自然變化像冶煉工人’呢?考察一下,製陶和冶煉工人他們是用火冶煉鍛燒器物,器物是有意做成的。現在卻說天地不是有意識地創造人,而是人偶然自己產生的,難道說製陶和冶煉工人不有意做器物,器物會偶然自己形成嗎?可見,打比方與事實不相應,不能算講清楚了;寫文章與事實不符合,也不能說是正確的。”我以為:上面這些比喻只能說明人承受自然之氣是不可能完全一樣,就像熔化的銅注進模子,燒製的陶器所得到的火一樣各不相同,而並不是說天地創造人跟製陶器和冶煉銅一樣是有意識的。打比方,人們都是引用人和事作比喻。每個人、每件事,都是一個整體,不能把它們截然分開來作片面理解。用眼睛看頭頂的東西,頭不能不動;用手量腳底的長短,腳不能不動。因為眼睛跟頭同在一個身體上,手與腳也同在一個身體上都是相互關聯的。現今製陶和冶煉工人最初用水攪拌粘土作器物,一定要把坯子或模子做成器形,這是有意作的;然後燒炭生火,一定要管好爐灶,掌握好火候,這也是有意識做的。至於銅器冶煉不能都成功,陶器燒製不能都精美,這是因為它們不能都完全由人有意識地生產出來。天不能有意識地創造出人,那麼它創造萬物,也不可能是有意識的。天上與地上的氣相互結合,萬物便偶然地自己產生了。翻土,除草,播種,是有意識這樣做的,至於莊稼成熟不成熟,則是偶然由自然決定的。拿什麼來證明?如果天是有意識地創造萬物,應當叫它們相親相愛,不應當讓它們相互殘害。
【原文】
14·3或曰:“五行之氣(1),天生萬物(2)。以萬物含五行之氣,五行之氣更相賊害(3)。”曰:天自當以一行之氣生萬物,令之相親愛,不當令五行之氣,反使相賊害也。
【註釋】
(1)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我國古代思想家認為,萬物是由這五種物質元素構成,而且這五種物質元素又是相互矛盾、相互鬥爭,變化發展著的,於是把它們稱作“五行”。戰國時期,“五行”說頗為流行,並出現“五行相生相勝”理論。“相生”即互相促進;“相勝”即“相剋”,互相排斥。參見《春秋繁露·五行相生》、《淮南子·本經訓》。
(2)參見《白虎通德論·五行》。
(3)更:交替。以上參見《禮記·月令》鄭注、《白虎通德論·五行》。
【譯文】
有人說:“金、木、水、火、土五種氣體,是天用來創造萬物的。因此萬物中包含了這五種氣體,這五種氣體相互迴圈剋制所以萬物間也相互殘害。”我以為:如果天能有意識地創造萬物,天就應當只用一種氣體造就萬物,叫它們之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