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4 頁)
7·7圖仙人之形,體生毛,臂變為翼,行於雲,則年增矣,千歲不死。
此虛圖也。世有虛語,亦有虛圖。假使之然,蟬娥之類(1),非真正人也(2)。海外三十五國(3),有毛民、羽民(4),羽則翼矣。毛羽之民土形所出(5),非言為道身生毛羽也。禹、益見西王母(6),不言有毛羽。不死之民(7),亦在外國,不言有毛羽。毛羽之民,不言不死;不死之民,不言毛羽。毛羽未可以效不死,仙人之有翼,安足以驗長壽乎?
【註釋】
(1)娥:疑為“蛾”之誤。
(2)真:疑衍文。古書無以“真正”連文,故疑將旁註誤入正文。
(3)海外三十五國:這是古代傳說,並非事實。
(4)參見《山海經·海外東經》、《山海經·海外南經》。
(5)參見《淮南子·地形訓》。
(6)西王母:神話中的女神。古代中西交通傳聞中,往往以為在西方絕遠處有西王母之邦。《山海經·大荒西經》等書中載,她是一個虎齒、蓬髮、戴勝(首飾)、善嘯的人。又參見《穆天子傳》、《史記·大宛列傳》、《後漢書·西域傳》。禹、益見西王母:王充認為《山海經》是禹、益編著的,而《山海經》上記載西王母是個普通婦女,因此他這樣說。
(7)不死之民:古代神話中說海外有一種長生不死的人。參見《山海經·海外南經》、《淮南子·地形訓》。
【譯文】
畫仙人的形象,身體長毛,兩臂變成翅膀,在雲中行走,於是壽命增添,千歲不死。這樣的畫不真實。社會上有假話,也有假圖。假定是這樣,只能是蟬蛾一類的蟲子,不是真正的人。海外有三十五國,有長毛的人,有生羽的人,羽就是翅膀。生毛長羽的人,是地理條件造成的,不能說是修道才使得他們身上長出毛羽的。大禹,伯益見過西王母,並沒有說她身上長有毛羽。有不會死的人,但在外國,也沒有說他們身上長有毛羽。身上長有毛羽的人,沒有說他們長生不死;不會死的人,又沒有說他們長有毛羽。可見,身上長毛生翅膀不能用它來證明長生不死,仙人有翅膀,又怎麼能用它來證明可以長壽呢?
率性篇第八
【題解】
本篇著重論述人的本性是可以透過引導改變的。王充認為,人性是人承受了具有仁、勇的氣形成的,“稟氣有厚泊(薄),故性有善有惡”。但他更強調人的善惡本性是可以改變的,“人之性,善可變為惡,惡可變為善”,“亦在於教,不獨在性也。”實現這種轉變主要關鍵在於教育、勸告、引導和勉勵,因而他特別重視教育和法制的力量,“學校勉其前,法禁防其後”。先進人物的表率作用,王充認為是不能忽視的,“堯舜之民,可比屋而封;桀紂之民,可比屋而誅”,“聖主之民如彼,惡主之民如此”。他還認為,在實現其轉變過程中,環境的影響也是值得注意的,“蓬生麻間,不扶自直;白紗入錙,不練自黑。”
【原文】
8·1論人之性(1),定有善有惡。其善者,固自善矣;其惡者,故可教告率勉,使之為善。凡人君父,審觀臣子之性,善則養育勸率,無令近惡;近惡則輔保禁防(2),令漸於善(3)。善漸於惡,惡化於善,成為性行(4)。
【註釋】
(1)性:這裡指人先天具有的道德屬性。王充認為,人性稟氣而成,有的天生性善,有的天生性惡。
(2)近:疑衍文。上文“善則養育勸率”與“惡則輔保禁防”,正反為文,可證。
(3)漸(ji1n堅):浸染。這裡指逐漸變化。
(4)性:本性,天性。這裡是天生的意思。
【譯文】
研究人的德性,一定有善有惡。善的,固然開始就善;惡的,還能經過教育、勸告、引導、勉勵,使他們成為善的。凡是做君主和父親的,都會仔細觀察臣與子的德性,善的就培養、教導、勉勵、引導,不使他靠近惡的;惡的就教育、安撫、制止、防犯,使他向善的方面逐漸轉化。善的向惡的方面逐漸轉化,惡的向善的方向逐漸轉化,就會成為和生就的品行一樣。
【原文】
8·2召公戒成曰(1):“今王初服厥命(2),於戲(3)!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4)。”“生子”謂十五子(5),初生意於善(6),終以善;初生意於惡,終以惡。《詩》曰(7):“彼姝者子(8),何以與之(9)?”傳言(10):“譬猶練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