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部分(第2/4 頁)
,真是違背了善惡的實際情況。或許是宋人父子以前正好自己因為風寒發病瞎了眼,楚軍圍城解除之後,失明碰巧自己好了。世人看見他們父子做好事,又用二頭白犢祭祀,宋軍與楚軍相互攻打,唯獨他們沒有登城守衛,包圍解除以後,他們父子的眼睛又都恢復了視力,就說這是修善的報應,得到了鬼神的保祐。
【原文】
20·8楚相孫叔敖為兒之時(1),見兩頭蛇,殺而埋之。歸對其母泣。母問其故,對曰:“我聞見兩頭蛇死(2)。曏者出(3),見兩頭蛇,恐去母死,是以泣也(4)。”其母曰:“今蛇何在?”對曰:“我恐後人見之,即殺而埋之。”其母曰:“吾聞有陰德者,天必報之(5)。汝必不死,天必報汝。”叔敖竟不死,遂為楚相。埋一蛇,獲二祐(6),天報善,明矣。曰,此虛言矣。夫見兩頭蛇輒死者,俗言也;有陰德天報之福者,俗議也。叔敖信俗言而埋蛇,其母信俗議而必報,是謂死生無命,在一蛇之死。
【註釋】
(1)楚相:即楚國令尹。孫叔敖:春秋時楚莊王的令尹。
(2)《新書·春秋》和《新序·雜事》,“蛇”下有“者”字,可從。
(3)曏者:剛才。
(4)是以:因此,所以。
(5)天必報之:下文言“有陰德天報之福者”,故疑應作“天報之福”。《新書·春秋》、《新序·雜事》,正作“天報之福”,可證。
(6)二佑:指孫叔敖沒有死和做了令尹。
【譯文】
楚國令尹孫叔敖是孩子的時候,看見了兩個頭的蛇,於是把它殺死並埋掉。回家對著他母親哭泣。母親問他原因,回答說:“我聽說遇見兩個頭的蛇的人會死。剛才出去,碰見了兩個頭的蛇,恐怕就要撇下母親死去,因此哭泣。”他母親說:“現在蛇在什麼地方?”回答說:“我恐怕後來的人看見,就殺掉埋了。”他母親說:“我聽說暗中有德行的人,天會以福佑報答他。你一定不會死,天肯定要報答你的。”孫叔敖終於沒有死,並做了楚國的令尹。埋掉一條兩頭蛇,得到二次保祐,天報應做好事的人,這是明明白白的。我認為,這是假話,因為看見兩個頭的蛇就會死,這是老百姓說的;暗中有德行的人,天會報答他福祿,這是老百姓的議論。孫叔敖相信老百姓的話埋掉兩頭蛇,他母親相信老百姓的議論,認為一定會有好報,這就是說人的生死不決定於命,而決定於一條兩頭蛇的死活。
【原文】
20·9齊孟嘗君田文以五月五日生,其父田嬰讓其母曰(1):“何故舉之(2)?”曰(3):“君所以不舉五月子,何也?”嬰曰:“五月子長與戶同(4),殺其父母。”曰:“人命在天乎?在戶乎?如在天,君何憂也!如在戶,則宜高其戶耳,誰而及之者(5)!”後文長與一戶同(6),而嬰不死。是則五月舉子之忌,無效驗也。夫惡見兩頭蛇,猶五月舉子也。五月舉子,其父不死,則知見兩頭蛇者,無殃禍也。由此言之,見兩頭蛇自不死,非埋之故也。埋一蛇,獲二福(7),如埋十蛇,得幾祐乎?埋蛇惡人復見,叔敖賢也。賢者之行,豈徒埋蛇一事哉?前埋蛇之時,多所行矣。稟天善性,動有賢行。賢行之人,宜見吉物,無為乃見殺人之蛇(8)。豈叔敖未見蛇之時有惡,天欲殺之,見其埋蛇,除其過,天活之哉?石生而堅,蘭生而香,如謂叔敖之賢在埋蛇之時,非生而稟之也。
【註釋】
(1)田嬰:戰國時齊威王的小兒子,盂嘗君田文的父親。一說是齊宣王的異母弟弟。曾為齊相。初封於彭城(今江蘇徐州),其後於薛(今山東省滕縣南),稱薛公,號靖郭君。
(2)舉:養育,撫養。
(3)《史記·孟嘗君列傳》和本書《四諱篇》,“曰”前有“文頓首因”四字,故疑此“曰”前奪一“文”字。按:以下對話是田文長大之後的事。
(4)戶:單扇的門,泛指門。
(5)而(n6ng能):通“能”。及:達到。
(6)一:疑是衍文。
(7)福:疑是“祐”之誤。上言“埋一蛇,獲二祐”,下言“埋十蛇,得幾祐”,可證。
(8)無為:這裡是不應該的意思。
【譯文】
齊國孟嘗君田文因為五月五日出生,他父親田嬰責怪他母親說:“為什麼要養活他呢?”孟嘗君長大後問他父親:“你不願撫養五月出生的孩子,為什麼呢?”田嬰說:“五月出生的孩子長到跟門一樣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