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部分(第3/4 頁)
。孔子的學生,性仁孝。
(2)以上事參見《禮記·檀弓上》。
(3)荊和:即卞和。春秋時楚國人。據《韓非子·和氏》記載,在山中覓得玉璞,先後獻給楚厲王和楚武王。但厲王、武王和大臣都不能識寶,認為是石頭,以欺君之罪砍去卞和雙腳。楚文王即位,他抱璞哭於荊山下,王使人雕琢其璞,果得寶玉,稱為“和氏之壁”。
(4)刖(yu8月):古代砍掉腳的酷刑。
(5)達:表達。這裡是被人理解的意思。
(6)因:隨著。以上事參見《韓非子·和氏》。
【譯文】
傳書記載說:“高子羔死了親人,眼睛哭出了血,守孝三年沒有露過牙齒,君子認為難能可貴。”這是因為很難做到的緣故。不認為它不是事實,而認為難能可貴,是君子的言論有錯誤。高子眼睛哭出血,大概一定有這事。為什麼呢?荊和進獻寶玉給楚王,楚王砍掉了他的雙腳,他痛惜寶玉不被接受,自己的心情不被理解,痛哭流涕,眼淚流盡了接著繼續流血出來。如今高子悲痛親人哀傷到了極點,淚水流完了,血隨著流出來,是事實。但是說他“三年沒有露過牙齒”,這是誇大。
【原文】
26·20言未嘗見齒,欲言其不言、不笑也。孝子喪親不笑,可也,安得不言?言,安得不見齒?孔子曰:“言不文(1)。”或時不言,傳則言其不見齒;或時傳則言其不見齒三年矣(2)。高宗諒陰(3),三年不言。尊為天子不言(4),而其文言“不言”(5),猶疑於增,況高子位賤,而曰“未嘗見齒”,是必增益之也。
【註釋】
(1)文:文華,辭采。引文參見《孝經·喪親》。
(2)上雲“言其不言、不笑”,又云“或時不言”,故疑本句“時”後奪“不笑”二字。
(3)諒:固執。陰:暗,啞,緘默。高宗諒陰:殷高宗從一個普通人忽然當了君主,怕出差錯,有意沉默,長期不說話。
(4)尊為天子不言:這句話的意思是,殷高宗作為君主,守喪期間可以不說話,因為國事有宰相處理。
(5)其文:指《尚書·無逸》。
【譯文】
說沒有露過牙齒,是想說他不說話、不歡笑。孝子死了親人不歡笑,是應該的,怎麼能不說話呢?要說話,怎麼能不露牙齒呢?孔子說:“守喪時說話不要太華麗。”或許他曾短期不說話,傳書就說他不露牙齒;或許不歡笑,傳書則說他三年不露牙齒。殷高宗有意沉默,三年不說話。尊貴為天子不說國事,而《尚書·無逸》就說他“不說話”,子張就曾懷疑有誇大,何況高子地位卑賤,卻說“沒有露過牙齒”,這肯定是過分誇張了。
【原文】
26·21儒書言:“禽息薦百里奚(1),繆公未聽,禽息出(2),當門僕頭碎首而死(3)。繆公痛之,乃用百里奚。”此言賢者薦善,不愛其死,僕頭碎首而死,以達其友也。世士相激,文書傳稱之(4),莫謂不然。夫僕頭以薦善,古今有之。禽息僕頭,蓋其實也;言碎首而死,是增之也。
【註釋】
(1)禽息:參見1·8注(9)。
(2)出:《昭明文選》卷五十五李善注引《論衡》文,“出”在“禽”之前,可從。
(3)僕頭:頓,用頭撞地。
(4)文書:文字記載。這裡是書籍的意思。
【譯文】
儒者的書上說:“禽息推薦百里奚,秦繆公不接受,繆公離開。禽息就對著門撞頭終於打碎了腦袋而死。繆公感到悲痛,就任用了百里奚。這是說賢者推薦道德高尚、有才能的人,不惜自己生命,用撞頭打碎腦袋而死來舉薦他的朋友。世上的讀書人都以此相互激勵,許多書上傳頌這件事,沒有說它不是這樣的。其實,用頭叩地來舉薦賢人、能人的,古今都有。禽息用頭撞地,大概是事實;但說打碎了腦袋而死,這是誇大。
【原文】
26·22夫人之扣頭(1),痛者血流,雖忿恨惶恐,無碎首者。非首不可碎,人力不能自碎也。執刃刎頸,樹鋒刺胸、鋒刃之助,故手足得成勢也。言禽息舉椎自擊首碎(2),不足怪也;僕頭碎首,力不能自將也(3)。有扣頭而死者,未有使頭破首碎者也。此時或扣頭薦百里奚(4),世空言其死:若或扣頭而死(5),世空言其首碎也。
【註釋】
(1)扣頭:叩頭。
(2)椎: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