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部分(第2/4 頁)
【原文】
26·15書言:“秦繆公伐鄭(1),過晉不假途,晉襄公率羌戎要擊於崤塞之下(2),匹馬隻輪無反者(3)。”
【註釋】
(1)秦繆公:參見7·5注(5)。鄭:春秋時鄭國,在今河南省新鄭縣一帶。秦繆公伐鄭:秦繆公聽信卜偃及杞子的話,於公元前627年派孟明、西乞、白乙率軍攻鄭,因鄭有準備,秦軍滅滑國而回。(2)晉襄公:名歡,晉文公之子。晉國君主。公元前627~前621年在位。羌:《左傳·僖公三十三年》作“姜”,可從。姜戎:我國古代西北民族之一。原在瓜州(今甘肅省敦煌以西),後逐漸東遷。周襄王時,為秦所迫,遷到晉南,歸屬於晉。要(y1o腰)擊:中途攔截。崤(y2o搖):山名,即崤山。在河南省西部。分東西兩崤,延伸黃河、洛河之間。主峰幹山在河南省靈寶縣東南。塞:邊界險要的地方;這裡指山口。崤塞:崤山的一個山口,在今河南省三門峽市東。(3)輪:車輪。這裡指代戰車。反:同“返”。以上事參見《公羊傳·僖公三十三年》。
【譯文】
書上說:“秦繆公討伐鄭國,經過晉國不借路,被晉襄公率領姜戎軍隊中途在崤塞之下攔截,一匹馬,一輛戰車都沒有回去的。”
【原文】
26·16時秦遣三大夫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皆得復還(1)。夫三大夫復還,車馬必有歸者,文言“匹馬隻輪無反者”,增其實也。
【註釋】
(1)孟明視:春秋時秦國大將。名視,字孟明。秦穆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奉命與西乞術、白乙丙率師襲鄭,回師經崤,被晉所襲,兵敗被俘,被釋後仍受重用。再度率師伐晉,又敗。後整頓內部,終於戰勝晉軍。西乞術:春秋時秦大將。姓西乞,名術。蹇叔之子。白乙丙:春秋時秦大將。姓白乙,名丙。蹇叔之子。
【譯文】
當時秦派遣的三位大夫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都又被放回去。三位大夫又被放回去車馬一定有跟著回去的,文章說一匹馬一輛車都沒有返回的,是誇大事實。
【原文】
26·17書稱:齊之孟嘗(1),魏之信陵(2),趙之平原(3),楚之春申君(4),待士下客,招會四方,各三千人。欲言下士之至,趨之者眾也,夫言士多,可也;言其三千,增之也。
【註釋】
(1)孟嘗:指齊國的孟嘗君田文。參見1·6注(5)。
(2)信陵:指魏國的信陵君無忌。參見16·17注(1)。
(3)平原:指趙國的平原君。平原君(?~公元前251年),即戰國時趙國貴族趙勝。趙惠文王之弟,封於東武城(今山東省武城縣西北),號平原君。任趙相,有食客數千人。公元前259年秦軍圍困趙都邯鄲(今屬河北省),他組織力量堅守三年之久。後得魏、楚援救,擊敗秦軍。
(4)春申君(?~公元前238年):即戰國時楚國貴族黃歇。楚考烈王,任為令尹,封淮北地十二縣。後改封於吳(今江蘇省蘇州市),號春申君。門下有食客三千。曾派兵救趙攻秦,後又滅魯。考烈王死後,在內證中被殺。
【譯文】
書上稱讚:齊國的孟嘗君,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能謙恭地款待下面的門客,於是招引會聚了四面八方來計程車,各得三千人。這是想說他們謙恭地待士到極點,投奔他們的人們多。說投奔計程車很多,是可能的;要說各得三千人,則是誇張。
【原文】
26·18四君雖好士,士至雖眾,不過各千餘人,書則言三行矣。夫言眾必言千數,言少則言無一,世俗之情,言事之失也。
【譯文】
四位君子雖然喜歡士,士來的即使很多,不會超過各一千多人,書上卻說三千人。說多一定說以千數,說少則說一個也沒有,這是社會上一般人的情況,是敘述事情的錯誤。
【原文】
26·19傳記言:“高子羔之喪親(1),泣血,三年未嘗見齒,君子以為難(2)。”難為故也。夫不以為非實,而以為難,君子之言誤矣。高子泣血,殆必有之。何則?荊和獻寶於楚(3),楚刖其足(4),痛寶不進,己情不達(5),泣涕,涕盡因續以血(6)。今高子痛親哀極,涕竭,血隨而出,實也。而云“三年未嘗見齒”;是增之也。
【註釋】
(1)高子羔:名柴,字子羔。春秋時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