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部分(第2/4 頁)
精氣滅。能為精氣者,血脈也。
人死血脈竭,竭而精氣滅,滅而形體朽,朽而成灰土,何用為鬼?人無耳目則無所知,故聾盲之人,比於草木。夫精氣去人,豈徒與無耳目同哉?朽則消亡,荒忽不見,故謂之鬼神。人見鬼神之形,故非死人之精也。何則?鬼神,荒忽不見之名也。人死精神昇天,骸骨歸土,故謂之鬼。鬼者,歸也;神者,荒忽無形者也。
【註釋】
精氣:參見5。5注(14)。
精神:這裡指精氣。王充認為,精氣在自然界中是無知的,構成人的精神後才是有知的,人死後,精氣離開人體,仍舊回到無知的自然界之中。在本篇中,王充對“精神”和“精氣”這兩個概念有時是混用的。昇天:指精氣又回到自然界的元氣之中去。
據文意“鬼”字下當有“神”字。上下文均以“鬼神”並言。鬼神:《孔子家語·哀公問政》:孔子曰:“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謂鬼;魂氣歸天,此謂神。”
鬼者,歸也:《韓詩外傳》“人死曰鬼,鬼者歸也。精氣歸於天,肉歸於土,血歸於水,脈歸於澤,聲歸於雷,動歸於風,眠歸於明,骨歸於木,筋歸於山,齒歸於石,膏歸於露,發歸於草,呼吸之氣,復歸於人。”
【譯文】
人之所以出生,是因為承受了精氣,人死了精氣就不存在了。能夠成為精氣的是血脈。人死了血脈就枯竭,血脈枯竭而精氣就不存在,精氣不存在而形體就腐朽,形體腐朽而化成灰土,靠什麼變成鬼呢?人沒有耳目就不會知道什麼,所以聾人盲人,如同草木一樣,精氣離開人體,哪裡只是和人沒有耳目一樣呢?腐朽了就會消亡,成了恍恍惚惚看不見形體的東西,所以把它叫“鬼神”。人們所見到的有形體的鬼神,本來就不是死人的精神變成的。為什麼呢?因為鬼神是“荒忽不見”這類東西的名稱。人死後精氣回到自然之中,屍骨歸葬土中,所以稱它叫“鬼神”。鬼,是歸的意思;神,是荒忽無形的意思。
【原文】
62·3或說:鬼神,陰陽之名也。陰氣逆物而歸,故謂之鬼;陽氣導物而生,故謂之神。神者,伸也,申覆無已,終而復始。人用神氣生,其死復歸神氣。陰陽稱鬼神,人死亦稱鬼神。氣之生人,猶水之為冰也。水凝為冰,氣凝為人;冰釋為水,人死復神。其名為神也,猶冰釋更名水也。人見名異,則謂有知,能為形而害人,無據以論之也。
【註釋】
陰陽:指陰氣和陽氣。
逆:違背,阻止。歸:指人死後形體歸於地。陰氣逆物而歸:陰陽五行家認為,地屬陰,又認為陰氣主殺,所以說陰氣阻止萬物和人生長,使他們死後形體歸於地。導:引導,助長。陽氣導物而生:陰陽五行家認為,天屬陽,又認為陽氣主生,所以說陽氣助長萬物和人生長,使他們獲得生命。
伸:舒展。指萬物和人獲得生命。《五行大義·論諸神》:“神,申也。萬物皆有質礙,屈而不申,神是清虛之氣,無所擁滯,故曰申也。”
申:通“伸”。復:還原。指陽氣離開形體回覆到自然界。申覆無已:指陽氣和陰氣結合構成有生命的東西,又離開陰氣構成的形體回覆到自然界,如此無止境地迴圈下去。名異:名稱不同。意即活時稱“人”,死後稱“神”。
【譯文】
有人說:鬼神是陰氣和陽氣的名稱。陰氣阻止萬物生長而使它們的形體歸於地;所以就稱它叫鬼;陽氣助長萬物使它們獲得生命,所以就稱它叫神。神,是人和物獲得生命的意思,舒展還原沒有止境,終而復始。人靠陽氣獲得生命,人死後形體中的陽氣又回到自然界的陽氣中去。陰氣陽氣稱為鬼神,人死也稱為鬼神。陽氣使人獲得生命,就像水結成冰一樣。水凝結成冰,氣凝聚成人;冰融化為水,人死還原為神氣。它的名稱叫神,好比冰融化後就改稱為水一樣。人們見名稱不同,就認為鬼有知覺,能變成形體而害人,這是毫無根據地對這個問題亂髮議論。
【原文】
62·4人見鬼若生人之形。以其見若生人之形,故知非死人之精也。何以效之?以囊橐盈粟米。米在囊中,若粟在橐中,滿盈堅強,立樹可見,人瞻望之,則知其為粟米囊橐。何則?囊橐之形若其容可察也。如囊穿米出,橐敗粟棄,則囊橐委闢,人瞻望之,弗復見矣。人之精神藏於形體之內,猶粟米在囊橐之中也。死而形體朽,精氣散,猶囊橐穿敗,粟米棄出也。粟米棄出,囊橐無復有形,精氣散亡,何能復有體而人得見之乎?
【註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